狄仁傑就再三拒絕了這個位置,實在不想每天看到武則天,那樣的生活不輕鬆愉快。別人還盯著翰林院這個位置,她卻已經看好了另一個更好、更能施展拳腳的地方。
現在各地的學院、書院如雨後春筍,屢禁不止,閻君採取的方略和張居正一樣,就是禁止。結果也一樣,禁止不了,他們改頭換面叫讀書會、叫學習心得分享,繼續傳播自己的見解。其中有些人雖然古板,但和那六百人一樣,在道德上毫無瑕疵。其實引導風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開科舉,考什麼,學子就學什麼,採用哪種思想的士人,他們就把自己改頭換麵塑造中某種思想。但這不是不行嘛。各地開辦官學還是可行的。
李适:「您甭想了,閻君已經定下位置,只等著他點頭同意。」
「可以兼任嘛。」武曌想了想:「他既然不惜把自己累死,到了現在,累也累不死,正好盡情工作。看看阿榮,茶葉和瓷器生意做到最大,周邊六國他都經手,一邊籌備建國,又回來復考了判官,工作了六年無一次紕漏,還利用工作間歇,撰寫了版本法律。又快要說服閻君,允許匠作監直接賣火炮給私人在外建國,建立秩序。這多幹練。」
遙想當年,忙朝政忙的顧不上和李治睡覺,我真有點慚愧。
李妙兒應聲撲倒在蓆子上,抱著她的腿:「娘啊饒了我吧。」
「沒讓你學。」
她立刻爬了起來。
……
閻君們現在為劉邦的事都要開始一起揪頭髮了。
殿前放著一隻又胖又大的烤駱駝,還有手抓飯和杏仁的香氣,不知道在腹腔內填充了什麼。
劉邦他到底抓住了怎樣的漏洞?
他怎麼能繞過地府的限制,去別的地方投胎,卻依然保持記憶回來?
那種能保護記憶去投胎的藥,偶爾有私下交易的情況,但在回來之後必須在三生石上照一照,用三生石做藥引,才能回憶起投胎前的事,如果沒照過是想不起來的。
就算他能花錢或是從自己的子孫後代手裡弄到一瓶藥,能去外國花錢打點了投胎,那麼投胎回來之後就是個普普通通的魂魄。外國的地府經常抓剛死來的鬼魂服勞役或是當做奴隸,他是怎麼擺脫這種事,維持自己的體面,最終不遠千里的來到中國地府,又準確無誤的照了照三生石,想起自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