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江燕子跟江紅軍一起往老支書家走,已經挑著籮筐走出一段距離的青梅回頭看了一眼,嘴角抿出個淺淺的笑。
江燕子讓青梅想起了自己上學時候的事,末世來臨時青梅還沒有初中畢業,所以只能用小學畢業時的同學朋友做對比。
那時候的他們在老師買下的一張紅布上,含著眼淚用黑色簽字筆簽下自己的名字,約定好多久多久後回學校聚一聚,一起看往老師。
至於是多久,青梅忘了,大概就是三年五年十年之類的吧。當時老師就噙著淺笑在旁邊看著他們,沒有說什麼話。
青梅今天忽然就明白了,大概當時老師就知道這些天真稚嫩的誓言抵不過時間的侵蝕。
不是誰薄情寡義,真的是生活的環境不同了,經歷不同了,所遇到的人和事不同了,沒有了生活的交叉圈,再要好的朋友也難免越醒越遠。
一切的開始,只是讓人無奈又無措的相顧無言。
青梅丟開了最後一點觸動,恢復了平常心去珍惜現在的生活。
此後該上工就上工,該巡邏就巡邏。
到了三月份,春耕即將開始的時候,老支書帶著江紅軍跑了兩趟公社,第一趟拉了幾袋肥料回來,最後一趟回來時竟然帶回來了兩男一女三名知青。
知青,在五五年的時候就有了,這個時候的知青還不是後來被強迫分配下來的,而是真的懷著偉大志向來到農村搞建設。
對於大崗屯或者說清水鎮,知青也是挺稀罕的,據說這次這些知青是從北京來的,總共有二十多個,都是一個學校組織報名共同上山下鄉,為祖國建設做貢獻。
也不知道為啥,大崗屯這次就莫名其妙拿到了三個名額。
老支書也是第一次接手這樣的事兒,既沒經驗也沒可以借鑑的,只能硬著頭皮把三個精力格外旺盛的小年輕給帶了回來。
可帶回來了該咋安置呢?這讓老支書煙杆子都要敲斷了。
這些知青都是首都來的,還都是高中生,公社裡書記可是跟他們說了,讓他們好好照顧這群知識分子,讓他們在農村發光發熱,做到城市與農村的交融。
這話忒是假大空,也沒說給他們明確的支個招兒。
可人已經來了,連糧食戶口都給划過來了,老支書想來想去,只能把三個知青就近安排在自己家。
沒法子,誰叫現在就他家剛好因為孫女嫁出去空出個房間呢,再則,他家的條件確實是大崗屯頭一份呢,雖說比不上大城市,可好歹也能讓三個知青同志沒那麼艱苦。
這些領頭人才有的煩惱青梅不知道,對於知青,她也就看了個新鮮,有種見證歷史的新奇感,過後也就什麼都沒有了,該幹啥幹啥。
倒是屯裡人對此震撼頗深,剛開始的幾天裡三名知青都要被當成猴子看禿嚕皮了,隨後春耕開始忙碌起來,大家的注意力才算是重新轉回了地里。
不過,屯裡尚且單身的小伙子大閨女們,卻心情依舊沸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