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他更不用擔心家裡的花用,乙班上一天課就要做一天工,兒子不但吃喝全包還有穩定的工錢。那時他以為一輩子就要在京城過了,花干積蓄在京買了一處小房子,不是獨門獨院,只大雜院東廂的三間房,不過他也知足了。
想他離家時除了兒子和猴子只帶了兩口箱子,現在已經在京城有房了,他只覺得自己日子越發有盼頭。
直到王繁考中童生,他幾乎到了人生巔峰,他不過是個耍猴的,沒想到能養出一個童生兒子來。半日都反應不過來,第二日才想起來寫信回鄉報喜,只可惜不能衣錦還鄉看不到鄉人的羨慕。
因此,對於兒子要回鄉他不反對,兒子是童生,手裡又有銀子,他們父子回鄉是衣錦還鄉。況且,他也該回去在父母跟前盡孝了。
王繁回鄉受到了村民的歡迎,在得知他要在村里辦蒙學堂免費讓孩童上學後更是受到了極為熱烈的歡迎。
還沒等他說話,里長就要將祠堂騰出來用來當學堂,還是他想到日後定然會收外村人,拒絕了。
選了一處上佳的宅基地後,蒙學堂開始建了起來。
地皮和材料都不用他掏錢,靠著先生給的一封推薦信和童生身份他順利見到了知縣,在聽聞他要仿效賈氏族學開辦免費蒙學堂後知縣喜出望外,不但免去了地皮的錢還另封了20兩銀子給他用於辦學。
知縣很清楚,王繁和京城貴人關係近,又只是區區童生不算入仕,他辦學的政績等於是自己的。
因此,當即表明態度支持,知縣的態度讓一些看不慣王繁『砸飯碗』的私塾先生明白他背後有靠山,一時半會兒不敢輕舉妄動。
時下建造房子簡單,不過月余,蒙學堂建立起來了。第一批學生是附近幾個村子的兒童,還在換牙的年齡被望子成龍的家長們送了過來。
說是不收束脩,但每個家長都送了些肉、蛋乃至米糧豆子來,多少是份心意。
先生不收束脩教他們家娃娃讀書已經仁至義盡,哪裡能真的一點子東西都不出。
王繁笑著收下了東西,同家長們說,「孩子的培養需要家庭和學堂兩方面配合,第一堂課得家長們過來聽如何當一名合格的家長。」
家長們自然不敢有異議,那一天齊齊過來聽課,生怕因為自己不積極讓自家娃失去上學的機會。
若是以前,他們家娃娃上不上學倒無所謂,可因為王繁開免費蒙學堂村裡的適齡孩子全都要上學,他家娃娃要是不上以後在村里連個玩伴都沒有,長期下來會變成獨戶的。誰都知道獨戶在村里意味著什麼,反正半大的孩子能給家裡乾的活也有限,特別是王繁所在的村子都將適齡男童送進了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