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取這名字,是因為那太妃生前的法號是水月師太,但時間太久,也說不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裡原本真的是一個清淨的修行之地。
而饅頭庵這個名字的來源,據說也是老太妃原本的陪嫁廚娘跟著出家伺候老太妃的,一手揉面蒸饅頭的手藝,就算是御膳房的御廚也是比不上的。
很多老太妃的俗家親友過來,每次都是要請這廚娘給端上幾個饅頭,再配著些素齋,比如白菜湯之類的,就會覺得異常美味,也因此,這裡就被大家叫做了饅頭庵。
真假且不說,這饅頭庵的饅頭做的是真的好吃,廟裡的小尼姑們,每天除了念經之外,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練習揉面。
而她們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就是,將這饅頭悄悄地送到隔壁鐵檻寺,哄著小道士們撥出一部分錢糧給她們。
因為這裡實在太偏僻了,再加上後來修建的賈家家廟,也放話說,不希望太多的人前來打攪他們修行,所以這裡也一般不會有香客來訪。
饅頭庵原本或許是因為水月師太的原因,也不缺供奉來源,但後來的那些主持師太都是院裡的小尼姑挑上來的,可就全指著香客的供奉了。
最開始,小尼姑到鐵檻寺變相的賣饅頭,張道人是知道的,不過他本身覺得,人家好好地尼姑庵原本就在這裡,是因為賈家後來相中這邊兒風水,才霸占的,對小尼姑挺愧疚的。
再加上,榮寧二府每年撥來的款項實在不少,一般都會結餘不少,左右也是要在落雪的時候,拿出來給百姓施粥,積攢功德。
如此一來,拿出一些錢財幫助同是修行者的小尼姑,又能換來好吃的饅頭改善伙食,又有何不可呢?
於是,張道人點頭默認了,鐵檻寺每日會從饅頭庵購進幾籠饅頭做餐食,省下的時間,也正好用於修行。
但張道人卻不知道,這饅頭賣著賣著,小道士們就被勾著跟小尼姑玩兒了起來。
道士不忌葷腥,也不妨礙娶妻生子,只是一般選擇做道士之後,大部分都會清心寡欲的修行,以免亂了心性。
一些跟張道人一樣一心修道的,察覺到自己的師兄弟可能破身了,甚至也隱隱約約知道,他們跟小尼姑們的事情,但,因為修道人一般都是講究閒事莫管,也沒有人去嘴欠。
這些跟小尼姑玩兒起來的小道士們,自然是沒有心情再修道,幾乎都選擇了在賈家店鋪里做工,等三年之後,換回自由身。
他們選擇在店鋪里做工,主要還是這樣一來,他們就有機會掙錢來跟心儀的小尼姑玩玩兒,要知道,這些小尼姑們,頭兩次不要你錢,但玩兒上癮了,要是不吸乾你身上的錢財,那是絕對不讓你玩兒盡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