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卻想著,沈恙那邊的網,不知是不是該收的時候了。
只今年下去看看江南的qíng況,再作決定。
至於取哥兒……
張廷玉將手裡寫給皇帝的摺子放到了桌上,便閉上了眼睛。
“懷袖,你說我這一把網,還能收得起來嗎?”
“只有咱們知道他的罪證,是不是能收,還得看你能不能找到個人指證他。”
顧懷袖坐在chuáng邊下棋,語氣不疾不徐地。
只是她知道,這一枚棋子,早就放下去了。
奇怪的是,沈恙一直沒拔掉這一棋,這一枚暗釘。
第一九二章缺一人
照舊還是原來的那一條道,顧懷袖這小半輩子來來回回走了無數次,早不見得有什麼新鮮的地方了。
若靄現在整個人都像是拔了個高個兒起來一樣,原來橫著長,現在豎著長。
他一路上都享受著宮女們星星眼的注視,因為自打他身上的ròu開始掉了之後,就是一個jīng氣神十足的小子。
會讀書,會吟詩作對,早年的頑劣也只變成偶爾善意的惡作劇。
小時候他娘讓他玩兒夠了,對什麼東西都知道。
張若靄下過田間地頭跟著老伯伯種地,也跟漁夫們出去打過漁,曾經光著腳板走街串巷,只為幫著街口賣糖人的老伯請個大夫……
他跟著他爹做過竹蜻蜓,也學過青黛在下雪的時候把梅花上頭的雪刮下來泡茶,也跟著石方叔叔下荷塘採過蓮藕,被他爹扛在肩膀上去過山海關……
打小張若靄雖然胖,可他的見識跟他的身子一樣。
如今忽然開蒙了,一下子就收心了。
他不會跟別家的小孩子一樣,因為早早地入了學堂,從來沒有玩過,坐在學塾里都還在想今天吃的糖人,明天要買的珍珠糖糕……
張若靄早已經把他這個年紀能玩的,不能玩的,都玩了個遍,每天坐在學塾里,看書就是看書,讀書就是讀書,從來不想別的。
即便是如今跟著康熙爺一路往江南去,張若靄大部分的時間依然在看書。
顧懷袖看著他,當真覺得他像是一塊gān燥的海綿,這麼多年來頭一回真正地碰到書本,於是那個世界立刻將他整個人都吸引了進去。這是他的祖輩和父輩,都曾經進入過的世界,而今的張若靄站在這個門外,便伸手輕輕地推開……
千鍾粟,huáng金屋,顏如玉……
顧懷袖還是頭一次知道,做父母的看著兒子要成才了,會是這樣百感jiāo集的感覺。
她看著他整個人像是忽然破繭成蝶一樣,不僅是長得好看了,瘦了,高了,更是長進了,忽然開始懂事了。
張若靄開始跟他的父親一樣,做事,待人,接物。
她當年在手札上信手寫:破繭成蝶看他日,蟬埋地土一夏知。
從難看的蠶和蛹,到破繭成蝶的剎那;從平凡地埋在地底七年無人知的寂寞,到一朝破土而出,掛在樹梢上噪鳴一夏……
她嘴裡諷刺著當年的張若靄很醜,可從來不相信她兒子是個庸才。
不為別的,只為他是張廷玉與她的兒子。
也許還因為張廷玉曾說過一句:張家難出庸才。
八年來帶著臭小子吃喝玩樂,也是顧懷袖的良苦用心。
她親眼見著霆哥兒去時的悲劇,只為當年一隻微不足道的竹蜻蜓,打小多少孩子關在學塾里,就巴望著痛痛快快玩一回?可終究不能夠。
如今她是讓張若靄玩兒夠了,他既不會像尋常孩子那樣遺憾,也不會像是尋常孩子那樣坐在學塾里還心神不定。
而他兒時接觸的這些東西,又很快能夠一一在他所讀到的書本之中,進行印證和比對。
張廷玉說,這樣挺好。
顧懷袖也覺得,這樣挺好。
這樣挺好罷了。
康熙在山東停下的時候,偶然見到張若靄,倒是挺欣賞,道了一句“顧三那刁民竟養得出你這樣的兒子來,真是造化”。
結果張若靄開口便道:“議生糙莽無輕重,論到家庭無是非。反之何如?”
康熙大吃了一驚,就連後面的皇子們聽見,也都是忽然色變。
這一句的意思,原是說民間的議論,再怎麼熱鬧也很難上達天聽,議論在一個家當中,則就是“清官難斷家務事”,即便是平白的道理到了一家之中也未必能分明。
可張若靄又加了一句“反之何如”?
居廟堂之高,如何能體察下qíng?
康熙坐在高高的龍椅上,以他所見之顧三來評判張若靄的母親,見著的是“刁民”顧三,可他覺得他母親不是刁民。
相反,他娘很賢惠。
反之,則是局外人不知局中人之心qíng感受罷了。
世人自以為以清醒的目光來看顧懷袖,說她是個刁婦,以為張府人皆醉。可在他們這些與顧懷袖朝夕相處的人來看,卻是眾人皆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