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墾第三代從小說普通話,能聽懂家裡爺爺奶奶的方言,但大部分都不太會說,家裡吃飯可能還留有一些家鄉特色,但更多的則是和新疆本地的多民族融合。
樹紮根之後,就是沉默的。
軍墾第一代的老兵有一些選擇在九十年代之後回家鄉看看,但更多的,都是留在了新疆等到老了走了的那一天,也要埋在大戈壁灘裡面,守著他們建設過的地方,陪伴著他們的後代。
占涼覺得朱棣的天子守國門作為比喻,其實不太恰當,是因為,她覺得在新疆所有的開墾者守衛者,做出的事情可能意義要更重大。
新疆有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風能和太陽能資源,是棉花生產的基地,也是乳製品和肉類的主要提供基地,更別說位於亞歐大陸中部,與不同的國家接壤,重要的戰略地位了。
邊防官兵苦,帕米爾高原五個字本身就代表著無數年輕人投入熱血和責任,甚至搭進去健康的守衛;以居住點為核心,輻射狀的保衛家園的當地人,也過的很艱難,缺水、乾旱、風沙、暴雪,單鹽鹼地就已經讓多少新疆的農民愁白了頭髮。
但是,不能沒有他們,缺邊防官兵則會邊境不穩,缺當地居民則會失去這塊家園。
從軍墾第一代開始,生活在新疆這群離開故土的人們,就在默契的做著同一件事情——春風不願意度玉門關,那麼他們來代替春風。
「這、這麼厲害的嗎?」聽到占涼的話之後,大部分的同學都是難以置信的,他們對自己生活的地方,印象基本上都停留在「偏僻和閉塞」上面了,越是很難和外界溝通就越窮,越是接觸不到外面的世界就活得越茫然,這是第一次他們意識到,等等,好像不太一樣的。
他們比自己想像的更重要一些。
「當然,要不然這裡為什麼叫新疆?」嗯,這句話是占涼的個人觀點,但也是有幾分道理的,在這裡生活的很多人都不是祖祖輩輩生活在現居住地的,要麼是從軍墾第一代的時候進疆定居然後再也不離開,要麼就是為了發展經濟和接觸外面的生活從遊牧開始慢慢聚集。
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發展變化,這是新疆。
「我爺爺參加過抗美援朝,每年過節的時候,都還會有團里的領導去慰問。」
「我爺爺奶奶都是老紅軍,我小的時候還見過他們亮閃閃的章。」
每一個普通的老兵,其實都不普通,軍人轉農戶的魄力,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由來,這裡的每個孩子都應該為他們的長輩而驕傲。
人為什麼需要集體榮譽感和一些使命感?就是因為這些,可以極大的提高人的精神狀態,占涼可能都沒有想到,她臨時想出來的這些話,會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傳遍整個年級,甚至是老師和校領導那裡。
然後,占涼就被班主任找到,委以重任,準備一下演講稿,等回學校的時候做一次國旗下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