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这个出发点为核心,第二部分说到具体的思想:例如当年蒙元之时,华夏为何乾坤倒转、日月无光、人心如豺、哀苦难当。
就因为南宋末年的武人已经失去了捍卫华夏、拱卫国家的能力,也忘记了这个核心!
如今大明的武人唯有志士携手守护,才能还世道清朗,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将士便不再是常人。
由此得出了第三点结论。
那就是能够入武悼社的将士无数,但是捏总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山东镇总兵官刘君韬。
上述内容,由刘君韬和胡德兴商议决定,由中枢部部长蓝思齐成文,语句浅显,言必称圣贤,反正类似的道理,古人说得早已通透,信手就拿来用了,跟这个时代看不出什么隔膜,刘君韬看完之后,也不得不感叹蓝思齐这个部长的修饰功夫,真是深得儒士精髓。
话又说回来,武悼社的章程之中融合了道家的思想之根,墨家的行事之风,同时在章程的后半部分,又体现出刘君韬加入的近代军队思想的诸多特点。
武悼社章程后半部分就是对入社成员的具体要求,以及生活和工作的作风。
按照刘君韬的设想,凡是入了武悼社的将士,那就是将自己变作一部机械,什么时间做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划。
而做什么事,都必须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绝不容马虎敷衍,和光同尘。而对待挫折、苦难和伤痛,要铭记自己非寻常人,压制软弱之心,谨记自己的职责。
总之,加入武悼社的成员,除开大明武人的身份外,还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韧、沉默、孤傲,如果在世间寻找和他们气质相似的群体,那么苦修士也许会比较像,但还是有区别。比如武悼社并不干涉成员的私人事务,甚至还遵崇华夏古训,比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然,什么“父母在,不远游”这种东西,就去掉了。
原本副总兵胡德兴还觉得意犹未尽,因为毕竟武悼社的思想根基,只是基于上古道家、墨家一脉,让这里面的道理显得有些飘渺,因此他想更丰满一些。
但是刘君韬却挥了挥手,认为只融入道家和墨家的思想就已经可以了,其它如儒家、阴阳家、法家等学说还是算了吧,刘君韬可不想将自己筹划的武悼社变成一个大杂烩。
武悼社之中只要有道家的核心、墨家的风格就足够了。
至于武悼社之中人员的等级划分,刘君韬也有了自己的一套安排。
虽然刘君韬在武悼社中是最高的存在,武悼社中的任何重大事情都必须经过刘君韬的首肯,但他却并不担任任何职务,只是拥有无上的处置权。
而武悼社里,分长老、导师和弟子三个级别。
长老是武悼社的核心成员,由长老组成的长老会议,负责决策招纳新人,分派导师以及处置叛徒。
导师是武悼社的正式成员,弟子是见习,一个导师带几个弟子,等导师觉得弟子足够可靠,再由长老会议升格为导师。
当然,这些称呼和等级,都是刘君韬按照后世的习惯设定的,多少有些玩味的意思。
这些都制定好了之后,胡德兴和蓝思齐也是有些担心,毕竟军镇之中公然结社,这样的事情在朝中是很忌讳的事情。
胡德兴和蓝思齐都担心朝廷会震怒军中结社,认为天策军和山东镇有结党营私之嫌。
刘君韬闻言却是不以为然,说道:“这有什么忌讳的!既然朝中的文官可以结文社,那咱们武人自然也可以结武社!”
既然刘君韬已经拍了普,那胡德兴和蓝思齐便没有什么意见,全都开始进行具体操作了。
自这天之后,大帐中的两百名将士便成了武悼社的第一批成员。
经过刘君韬、胡德兴的考核检验之后,这两百名将士之中,有大约十多人成绩优异,被认定为长老,剩下的一百八十多人全部定为导师!
虽然看上去人数很多,但相对于十几万天策军将士和几十万预备役将士而言,人数还是相当稀少的。
所以,刘君韬给众人的第一个指令便是,在军中发展合适的武悼社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