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太太笑,“喜歡就多吃點兒,一會兒給你裝一盤子,你別跟我客氣,那就外道了。”
陳萱笑應下,咬口紅薯,香甜甘沙,就是吃過飯過來的,陳萱也覺著這紅薯百吃不厭,“我跟誰客氣也不能跟嬸子客氣。”
杜氏跟陳萱打聽,“魏太太近來生意還好做?”
“也還成,只是不如以前了。這些天叫關外的事兒鬧的,店鋪都不大景氣。不過,也比前些天要好些,畢竟東北離咱們北京還遠,且亂不到咱們這兒。”陳萱道,“只要日子太平,過些天就能緩過來的。”
杜氏是想跟陳萱打聽鉤花邊兒的事兒,陳萱道,“要是妹子有空,只管到學校學去,我跟阿殊說一聲,咱們不是外人,學費就別提了。現在有個英國的單子,單子量不大,就是要貨比較急。我那裡人手不足,妹子你先去學織那個,到時多織些,也就是幫我忙了。”
杜氏笑,“那我就不跟嫂子客氣了。”
“千萬別客氣,就跟嬸子說似的,客氣就外道了。”陳萱認真的說。
知道許家囤的糧食足夠吃用後,陳萱也就放心了。或者許太太認為當初只是對陳萱不多的一點兒好,可陳萱永遠也忘不了當初她硬著頭皮跟許家姐妹借書時,許家姐妹痛快的相借,她去請教不認識的字,許家姐妹也都會告訴她。還有,若不是許太太的提點,陳萱不會主動跟魏年學洋文。其實,學洋文也沒什麼了不起,北京城裡有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洋文說的溜的不知凡幾。但是,洋文開闊了陳萱的眼界,增加了陳萱的自信,而第一個為陳萱開啟這扇大門的人,便是許太太。
莫大恩情。
陳萱再不能忘。
其實,受益於魏家提醒囤糧食的親戚朋友也不只許家一家。如今糧價飆升,親戚朋友的見著魏老太爺都得說一聲謝。魏老太爺心裡挺高興,就是陳萱也收到了好幾家的感謝,只是,這些感謝在每天出門見到路上來往的難民或是因著物價飛漲生活難以為繼的人時,那些喜悅便不知是什麼滋味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