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若查实了便是废了理国公多年的经营,他自然能想到这些后果,却仍旧承认了当初白大人是被人谋害的,他既然主动放弃了兰州,那一定是因为有更大的利益。
宣和回忆剧情,思忖,这事和老二的关系。眼下最大的可能就是周家庄子上失踪的那几千人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还真高估了老二,他毕竟是姓谢不姓周,竟分不出个远近亲疏了。
谢淳现在在兵部行走,如今提了两件事都是同兵部相关的,一点都没有越界。
当年那事不过过去六年,谁都没想到谢淳不声不响地就挖出来这么两件事,或者说是一件。
他在皇帝给他们提供的舞台上施展,不知不觉就废了二皇子最大的倚仗,当初五皇子的事似乎也同他有些干系。
三皇子虽然也都有参与,但如今看,这两次的关键都在七皇子。
一时间众人就有些考量了。原以为储位之争最后会是二三两位殿下,如今看,还真未必。
一时间又有些怀疑皇帝叫谢淳进兵部是不是就为了清算这些事,皇上是不是早就知道兰州的事。
别人不敢问,宣和却直接问了:爹爹是不是早就知道他做的事。
皇帝没有否认,他说:怎么,怪爹爹没有及早处置?
宣和摇头:爹爹做什么都是对的。
皇帝笑了笑,他近来看着宣和的举动,觉得宣和有些傻,虽也有些动作,却一步一步被谢淳算计得死死的。
谢淳确实最像他,但宣和是他跟惜娘一起教养长大的,照理说比起谢淳也不差。
如今想来宣和被他们养得太好了,虽有些骄纵,却最是纯善不过,有些事不该瞒着他。
他细细地将此事掰扯清楚:当年不处理,是因为他的功绩还历历在目。朕若处置了,旁人不会想是他犯错,倒像是朕不容人。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皇帝点头,肯定了他的想法:他觉得朕容不下他,朕确实容不下,不过等得起。
宣和摇头:才不是,卫将军的功绩不比他低,如今不是好好的么?君臣之道,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
你这是向着朕说话。
我自然向着您。
皇帝派了钦差去兰州调查,理国公被夺爵待判。
夺爵不是抄家,但他府上一切违制的东西都要拆除,收回,何况这还不是最终的结果,若是兰州的事同他有牵扯,这罪名还能更重些。
太后得了消息便带着周妃赶到夏凉宫,她要周妃代自己向皇帝下跪。
宣和同贵妃今日都在,他们在偏殿坐着,将正殿的动静听得一清二楚,贵妃便同宣和说起当年的恩怨来。
太后是皇帝生母,但皇帝同她并不亲近,先帝子嗣单薄,就那么几个儿子,都是放在前朝认真教养的,尤其是作为储君。
但无论如何也是生母,七岁之前也一直生活在一起,皇帝对她从来都是敬重有加,甚至立了周家的女儿为后。
皇后早逝,她便要皇帝再立新后,这新后的人选仍旧是周家人。
此时皇帝已是大权在握,自然不会听她摆布,最终也只纳了周妃入宫。一直到生了二皇子都没有封号,到如今也只是个周妃。
后来贵妃却进宫不过三月便封妃,封号还是宸,怀孕之后更是直接封了贵妃。
再之后贵妃将手交叠在小腹:在之后我便没了孩子。当年仍旧是太后在掌着宫务,我和淑妃协理。皇上回宫后便因此责罚了淑妃,找了由头将金印从太后手上收回。
皇帝训斥了周妃:后宫不得干政,太后年岁已高,周氏不加劝阻反倒煽风点火,罚俸三月。
这俸禄是不多,但是丢人啊,不过这次没关系,谁都知道她是为了太后。
太后却道:你莫拿这话打发我,慕惜娘就在这夏凉宫吧?怎么她来的,哀家倒是来不得了?
母后可还记得,当年朕离宫北巡,回京时收到消息,惜娘有孕,快马加鞭地回来,等待朕的,是什么?
皇帝是要同哀家翻旧账了?哀家果然没看错,这狐媚子整日勾着你不放,如今还是为了她?如今是夺爵,接下来是不是还要抄家流放?那不若连着哀家和你那皇后一起处置了,正好遗体迁出皇陵,好给那狐媚子腾地方。
皇帝深吸口气:天热易燥,送母后回去休息,传太医来。
太后却不肯走:今日索性把话说清楚,沈宣和是不是你儿子,如今哀家的孙子叫你废了,你便是要给他铺路?
宣和着实有些震惊,随即反应过来,应该不是的,皇帝是真的很爱贵妃,他也真的不是贵妃的儿子。
太后疯了吗?什么都敢说,真给皇帝扣上这么一顶帽子,别的不说,他就有继承权了啊。
母后这是说的什么话,朕的儿子,哪一个不是您的孙子?宣和若是朕亲子,自然也是您的孙子。
你不要同哀家说这些废话,如今皇帝已是大权在握,用不上周家了,可他是哀家的亲大哥,你的亲舅舅啊,你就要因为这些许小事夺了他的爵,周家上下四代一百零六口人,如今要怎么活?
朕没有抄家,理国公府积累数十载,想来是饿不死的。
皇帝软硬不吃,太后便要一头撞向殿中的柱子,还没迈出两步就被人拦了下来,哀哀戚戚地掉起了了眼泪,哭先帝为何走得这样早。
太医到了。
宣和有些好奇这事要怎么收场,贵妃替他解惑:太后年岁已高,一时受不得刺激,有些神志不清了。
这是要人疯啊。
第43章
贵妃说完见宣和看着正殿方向出神:心软了?
宣和摇摇头:自小她就不待见我,我心软什么呢?拎不清的老太太罢了。我只是想不明白,她为何放着全天下最尊贵的女人不做,非要扶着周家,蹚这浑水。
自古外戚干政是大忌,何况是理国公这样曾掌着大半兵力的将军。
贵妃虽也顾着慕家,却极有分寸,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能要什么,即便是对宣和也没有一味的纵容。
宣和严格意义上来讲也算是外戚,他是贵妃的外甥,却又不完全是,他上了皇家玉碟,是正儿八经的可以和几位皇子称兄道弟的王爷。
宣和忽然想到原书中城破之后沈宣和趁乱进宫,死在奉先殿,谢淳下令将他的尸首葬进了老五的墓中。
这也说来,按照《君临》的剧情,沈宣和是没有封王的,不然封王的圣旨一下,和王府同时开建的还有陵墓。
建陵墓比建府费事些,但花上几年也差不多了,照时间算,六年之后怎么也该建好了。
他当年是和老六一起受封出宫的,同老五差不多的时间。既然六年之后老五的修好了,没道理他的没有,没有提前修好可以直接下葬的陵墓只能是因为没有修。
他对剧情的改变不是从恢复记忆才开始的。
照宣和对皇帝的了解,原书中,皇帝对沈宣和好应该只是因为贵妃,爱屋及乌。
他们却有父子真情在。
除了皇帝,谢淳也不一样,他没有像书中写的那样给谢淳桂花糕,却有更多更深的交集。
谢淳,皇帝,老二老三,小白大人,乃至理国公、周太后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