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更遠一些的郊縣,長江流域一片的幾個省份里。
媒婆梳著油光的頭,頭上插著粉色的大朵絹花,帶著靦腆的小伙子們去姑娘家相親。在雙方還沒有做決定的時候。第一次見面,男方一般會帶一包麥芽糖加一包葵花籽做禮物。
姑娘們紅著臉,隔著窗戶看一眼,害怕被人嘲笑。並不好意思看太久,就會轉身回去偏房裡,隨便拿起什麼活計來做,一般都是繡花。
父母們會進來問女兒意見,姑娘們太害羞,把頭扎的很低。小聲的說:
“俺聽爹娘的。”
這樣基本上就是對男方小伙子的樣貌滿意了,接下來父母們要考察的重點是男方具體的家業,看看是不是門當戶對,幾口人,幾畝地,做什麼工。
媒婆們在現實的基礎上稍微添加幾分誇張和修辭的介紹了,最後再添加上一句:
“他們家裡是裝了電燈的,三間房子一片的亮堂,晚上做針線活計,不傷眼睛。”
電燈是一個很具體的工具,讓人聯想起一切美好的事務來。裝電燈的人家,房子總是相對來說高大體面些的。一日三餐,總是會吃的更好更飽一些。
因為電燈是在滿足了基本的照亮需要,煤油燈或者牛油蠟燭之外,更高層次的追求。追求到電燈一個檔次的,代表著它前面的基本條件差不多都滿足了。
媒婆們提到了電燈,父母們都增加了更多的安心,互相商量過,添加一些美好的假設聯想,親事差不多就說定了。
這樣的場景,會不斷的重複,一開始的時候民國初年,發生在大城市裡。過了幾年又會發生在中型的省會城市裡,再往後,會發生在郊縣,一直慢慢的深入到農村。
在這樣的婚姻硬性指標引導下,電燈最初會點亮大城市的夜晚,慢慢的向中型城市擴散,最後到達小城、小鎮、鄉村。
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太陽落下山去,電燈被拉開,一個光芒照滿一個屋子,無數光芒照亮一個城市。光芒繼續擴散,直到照滿一個國家。
做工的男人們回到家中,最先看到的就是那盞為自己守候的燈。兒童們瘋玩一陣,跑回家中,最先看到的也是那盞明燈。
電燈的光明在人間擴散,成就更好的姻緣的同時,還有一些反面的作用,也是相親的場景。
頭插紅色大花的媒婆帶著年輕靦腆的小伙子去相親,姑娘對小伙子的形象也滿意了,媒婆也添油加醋說的天花亂墜。
女方的父母還得再托相熟的親戚打聽一下,親戚們會盡職盡責,說的更具體些:
“他家有點不行吧,連個電燈都沒裝。”
“沒有裝電燈啊,我們家還裝了電燈那,我們家姑娘針線的手藝又好,又勤快喜歡晚上做點手工,要是沒有電燈,那可太傷眼睛了。”
在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家裝了電燈之後,那麼沒有裝電燈的人家,就會引起不太美好的聯想來,電燈也沒有,那房子肯定一般了。一天三頓飯,吃的也一定一般的。要是伙食上的預算高一些,普通人家總會想法調節儉省一下,裝一盞電燈吧。
於是在相同的條件之下,家裡沒有裝電燈的小伙子,被淘汰了。
------------
340把光明灑滿人間(四)
電力的應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明顯標誌,一個小小的燈泡,就是一個時代青年們美好姻緣開啟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