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雨簾上神跡吐露,大唐境內一片歡呼,百姓們衝進大雨中手足舞蹈,他們慶幸所在年代是個盛世太平的天下。
宮中瓊華宴因一場天降神跡將帝王之功推向高潮,他們在雨簾前向著君王匍匐叩拜,此起彼伏皆是大唐千秋大業永固。
歷代君王們則對這樣一個盛世流露嚮往之情,不少明君表示一定要奮發圖強,亦要讓自己的朝代也能如這般富庶民安。
【同學們,開元盛世究竟有多富庶?月月特意準備了數據圖。】
隨著界面的切換,冷月製作的數據用以不同的顏色來展示。紅色是人口數量的增減變化,而藍色表示的是食物數量的變化,黑色則是軍事兵力的變化。
【上面人口的變化,月月已經講過,通過這條紅色折線統計圖,大家應該能很清晰發現數量增加的制高點。而糧食產量的變化更能直接看出王朝國力的增強。
《新唐書·食貨志》稱:「是時海內富實」「天下歲入之物,租錢二百餘萬緡,粟千九百八十餘萬斛,庸調絹七百四十萬匹,綿就是絲綿,百八十餘萬屯,布千三十五萬餘端」。
這裡的屯、端都是計量單位,六兩為一屯。
以上這些不包括,天下諸郡每年常貢的土物。
當時的富庶地區以揚州第一,益州第二,所謂「揚一益二」。
江淮地區出產的糧食富足之餘可供北方天災。
有史料記載:開元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27年的秋天,北方「六十三州飢,十七州霜旱,河北飢」等地出現天災,大唐開始南調北上,轉運江淮之南租米百萬石至北方來賑濟饑民。
那時候的漕運發達,大唐已經開始利用海上運輸。
可見南糧北運,在唐時已經開始了。
由這條藍色折線可以看出,大唐在這段時期糧食產量逐年豐產。
大唐在玄宗李隆基的一系列措施下,把各地的財富集中到關中或供應北方,集積了大量財富。
社會經濟的繁榮必然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唐詩最為後世稱道。我們從小學開始學習背誦的唐詩三百首等,無疑不彰顯大唐的文化底蘊。
從杜甫《後出塞》詩:「漁陽豪俠的,擊鼓吹笙竽。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
到柳芳《唐歷》稱:當時「天下雄富」,「東由汴、宋,西徑岐、風,夾路列店,陳酒饌待客,行人萬里,不持寸刃」。
無數詩詞歌頌讚美這一段時期天下豐碩,百姓安居樂業。】
正在魯郡石亭中的兩人,他們齊齊望向雨簾帶來的神跡,久久愣住,還是李白反應過來,「賢弟,你被仙人提到了。」
杜甫:......
「當真是仙人臨世,竟能道出子美當年即興而作的詩。」
二人凝視著眼前的雨簾,心中感慨萬分,只是「同學們」『唐詩三百首』?他們不甚明白是何意。
長安唐宮,李隆基一派怡然自得,他很開心,甚覺今日實乃今生最圓滿的一天。
周圍,李林甫觀此天象,早在安祿山意欲溜須拍馬時搶在了前頭,他高呼道:「陛下實乃古今第一人吶!這是上天降下神諭,您的功績明昭千秋萬世!老臣與有榮焉!陛下萬歲!大唐萬歲!」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