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哪怕自己不是個腦子聰明的,聞言頗是無語:「區區女子,襄王那裡會中美人計?更何況還是母后送去的,他自然更加提防。」
她冷聲道:「我就是看襄王不順眼,哪怕無用,給他們夫妻倆添堵我也願意。」
太子知道母親這個脾氣,也不好再勸。倒是吳皇后親手給他布了筷子菜,嘆:「你別嫌我多話,自打從山東回來,現在朝中上下都贊他襄王臨危受命前去北蠻,乃是大義大勇,且他才智卓絕,不光救回了你,還擺平了山東戰事,就連你父皇也對他恩寵有加,你這個做太子的,聲望反是落在他後面了,為娘心焦啊。」
吳皇后實在神邏輯,裴青臨救了她的死鬼兒子,她不但不感激,反倒嫉恨起人家來了,這不奇葩嗎!
她面露厭惡:「打從第一眼見他,我就覺得他那雙眼睛生的極不安分,你可要小心提防他才是。」
這句其實是託詞,她真正看裴青臨不順眼的原因,實在是因為他太像熹明皇后了。
當年熹明皇后嫁人,景仁帝心灰意冷地待在蜀中當王爺,正巧這時候,吳皇后的父親救下了景仁帝的母妃,吳皇后為了當上王妃,又買通了術士,說自己的八字和景仁帝極是匹配,是大興之兆。太妃聽後便有意將吳皇后許給景仁帝,景仁帝自是不願,太妃卻急著抱孫子,便趁著他有一回外出打仗,擅自幫他訂下了婚事。
婚後景仁帝也沒碰她,吳皇后趁他有一回酩酊大醉,和他成了好事,沒多久之後又懷上了孩子,景仁帝就是想法做也不能,夫妻倆便相敬如賓過著日子。直到後來他進入京城,吳皇后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他對熹明皇后的心思,心裡妒火大熾,便放出流言要壞熹明皇后的身後名聲。景仁帝勃然大怒,又不好明著罰她,一怒之下也是昏了頭腦,便搞出讓文武百官祭奠讚頌熹明皇后的事兒,本來他是無意選秀的,自吳皇后作妖之後,景仁帝便光選後宮,每月除了初一十五,絕不在皇后宮裡多待。
吳皇后想著熹明皇后到底死了,她也不敢再生事兒,可是那裡想到,那女人的兒子又回來了,還狠狠地扎了她的眼!
太子這人是有些媽寶屬性的,更何況他本就瞧裴青臨不大順眼,聞言道:「母后放心,兒子會小心的。」他頓了下,頗為自負地道:「您也不必太過掛心,畢竟兒子才是父皇的嫡子,難道父皇還會偏心隋帝之子不成?
吳皇后一笑,太子沉吟片刻,又一笑:「母后說到襄王夫婦,兒子這裡倒有件有意思的事兒,襄王妃娘家有個極親近的族兄,名喚沈南風的,他前些日子來投效兒子,這倒是一張好牌。輕則離間襄王夫婦,重則能利用他探聽到襄王的不少秘密。」
吳皇后這才放心:「你心裡有數就好。」她又規勸:「這些事先不說了,你父皇雖然在襄王上的事糊塗,但他有些話說的也有道理,那和柔一個寡婦,如今跟你又是名義上的兄妹,你可萬不能再惦記她了。趁早和阿珍生下嫡子才是正經。」
這裡的阿珍說的是吳太子妃,吳皇后的侄女,太子雖不喜歡嫡妻,但母親既然叮囑,他自然而然地應下:「是。」
吳皇后又絮絮叮囑:「還有你舅父和三郎,你也儘快為他們謀個高官,三郎雖娶了嘉月,可嘉月到底是公主,朝堂上說不上話,唯有你能幫他們謀官了,他們得了勢,對你這個太子也是極大的助力。」
景仁帝常年在外征戰,一年也回不來幾次家,所以太子幼年時是被母親教養著長大的,跟外家也異常親近。等景仁帝發現時,太子已長成個媽寶,怎麼都板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