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贊則不同意這種觀點,黃贊認為天下不止京畿文物昌明,且總是京畿及幾個有名的家族所源自的地方比例高,不利於收天下士子之心,認為要適當增加東郡等近來發展良好的地方的名額比例。
桓嶷心道:【司空是京畿人,黃侍中是東郡人。二人所持論雖不能說是沒有道理,卻也……】他雖年輕,看這個卻是看得明白。官場上的同鄉之間,也是一種頗為親密的關係,還不能說不對。
雙方的爭執還在繼續,蕭司空一方認為,京畿子弟耳濡目染受到了薰陶,做事比偏遠些的東郡那種幾百年來沒啥名士名家出現的地方的人要好得多。黃贊一方不服氣,認為京畿子弟紈絝習氣重,做官未必就好了。
“雖把握大政稍有欠缺,然而務實,更能體察民情,知道人間疾苦,不會只知吟風弄月,”黃贊說得也誠懇,還引了一句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2】
蕭禮這邊則不客氣地舉出了近年來考評不錯、政績亦好的官員的例子來。京畿多世家子弟,出仕多、做地方官的也多,找這樣的例子出來也不難。蕭禮道:“良二千石者,早已在朝廷之上了。”
雙方就比例問題爭執不下,桓嶷打了個哈哈:“孰優孰劣,考出來就知道了嘛!至於如何取士……唔……這樣,今年取個六十人,如何?”桓嶷和稀泥的功夫也有一些,他的意思,錄取的人多了,餅做大了點,大家都能分點餅渣,爭執也就不會太顯眼了。
錄取的問題桓嶷早已想過多次了,他只要有人可以用、用得順手,要國家能夠和諧的運轉。是以他又同意了蕭司空觀點中的一部分,即要向偏遠地方稍作傾斜,京畿也不可以忽略。同時,凡外地自己到京城遊學的士子可以報考,但是算他們的祖籍,而不算是京畿地區的推薦,這樣比例上看起來也比較好看了。
蕭、黃二人得給桓嶷個面子,都怏怏地說:“陛下聖明。”算是勉強同意了。
桓嶷舒了一口氣,心道:【做太子時以為做皇帝不難,怎麼樣是對、怎麼樣是錯、怎麼樣是公平,一一都在我的心中,還以為先帝做事有時不算公允。如今自己做起來才知道,哪怕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也不能夠像小孩子一樣選一個丟一個呀!】
嘆息良久,桓嶷問孫順:“娘子可有閒暇?”
孫順道:“娘子先前頗忙,這兩天略好了一些。”
桓嶷笑罵他一句“滑頭!”
陸皇后豈有不忙的?桓琚的後宮還沒搬完,搬了半拉還留半拉,桓嶷的妻妾不好馬上就搬,以免顯得太淺薄,倒像是趕人似的。又不能讓桓琚的後宮拖拖拉拉留在這裡不走,還得有個規劃,儘早讓她們搬家。這得陸皇后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