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騙,右部王子四下逃竄遇到了使者。使者在根本不知道朝廷會怎麼做的情況下,仍然先對右部王子許諾:“聖人一定會為你主持公道的。”將人騙了過來。
右部王子抵達京城,上書乞師。
桓嶷緊急召見執政,詢問有何對策。紀申也很惱火,仍然冷靜的表示:“仍需扶植右部。”右部王子還在手裡,不用可惜了。且不給左部找點麻煩,鬼知道左部會對天—朝作什麼?
蕭司空則建議雙管齊下:“除此之外尚需備邊,臣恐左部之勢已成,右部難當。”
桓嶷採納了蕭司空的意見,一面派人冊封右部王子,送他回去召集舊部,派精幹官員隨右部王子北歸。一面下令邊將整肅軍紀,邊地加強警戒,清點糧草等。
又下詔問罪,質問左部可汗弒兄之事。左部可汗的使者是尾隨右部王子而來,就地從追殺的將軍轉變身份做的使者。文書是沒有的,但是自認自己有理,他只認自己的道理:“弟弟不如哥哥高,叔叔用比侄子高吧?”他為自己家可汗爭起了名分!
桓嶷氣結!然而現在他自保有餘,卻無力出擊,比他爹當年的情況好些,卻又面臨著更險惡的局面——此時不管右部,就是要看著左部一統五部,到時候就沒現在這麼輕鬆了!
桓嶷再次召見執政,最終決定,給右部加籌碼。選宗室女冊封公主,下降右部王子,冊右部王子為可汗。
京城的氛圍頓時緊張了起來,宗室里很多人頗為不安,戰爭理他們很遠,下降離他們很近。這一走,就是生離死別。
此時,桓嶷收到了一封上書——豐樂公主自請出塞。
第172章 三件憾事
桓嶷揉了揉眼睛, 又揉了一下, 將奏疏合起來再打開,細細一看, 字還是那些字,名字還是那個名字,是阿鸞沒錯。
奏疏寫得文辭優美, 就以一個十來歲的女孩子而言, 文學素養超過了大多數的同齡人。
這並不能讓桓嶷感到欣慰!他常年看的都是名士大師的奏本,已經對這些表面的東西免疫了。揀著重點提煉了一下,阿鸞的中心思想就是想要和親出塞, 為國效力。理由是那麼幾條:一、她是公主, 不能享樂在前、吃苦在後,這不是公主該做的事情;二、桓嶷的親女兒都還沒有長大,適齡的宗室女孩兒里只有她與桓嶷年紀最親;三、她受桓嶷這麼些年的偏愛,“禮遇非常”, 要為叔父分憂;四、以她的身份下降才能顯得朝廷對右部的支持。
【一派胡言!】桓嶷忿忿地想, 【哪有用真公主下降異族的?!自有和親開始, 誰個不是嫁宗室女?沒拿宮女去頂替, 咱們已經足夠厚道了!】
他這麼疼侄女, 可不是為了讓她去和親的,阿鸞就該在京城、在他的羽翼之下, 擇一風神俊朗的翩翩君子廝守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