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福禍相依。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高門侯府來問他收不收學生,應該想讓他教導府上的小公子們,沈陵自覺沒有到這個水平,更何況高門侯府的孩子基本上不走科舉,他都婉拒了。
很快曾躍就送來了第一次分紅,沈陵覺得和曾躍這樣聰明人相處就不用費心思,他能猜出你想要什麼,雖然沒說好多久分紅一次,但曾躍應該知道他缺錢,所以這麼快就給他分紅了。
這一次分紅不是很多,剛好一百兩。
第二本寶典沈陵還在寫,已經寫到一半了,曾躍打算把書放到其他地方去賣一賣,京城裡很快就會出盜版了,這是避免不了的。
現在還沒有版權這一說法,掌柜的和六福說,馬上加印的這一批應該是最賺錢的時候,這盜版還來不及,學子們需求量又大。再往後別家出了盜版,就沒有這麼賺錢了。
所以開拓市場多麼重要,但古代沒有設立生產點的概念。就好比現在賣書,在京城生產,大部分只會賣向周邊,如果賣往建康府,那麼這個路費成本就高了,加在書本上,書本的售價也會遠遠超出市場能夠承受的。
但如果在建康府再成立一個印刷坊或是找個代工的,直接在當地生產,輻射周邊江南一帶,這樣成本大大降低。
如今的商業模式還是以家庭為核心,說到底就是不成氣候,沒辦法脫離當地,擴張有限。如果曾躍的書肆開到建康府,人生地不熟先不說,就算這書能掙錢,也不能就靠他一本書,所以局限性很大。
沈陵想到了他寄回建康府的幾本書,若是讓齊老爺去印刷出來賣倒是可以,不過他還是問一問曾躍。
曾躍道:「江南一帶,我們書肆還未賣過這麼遠,盈利也不高。這書是你的,你拿回去讓家中印刷售賣也是可以的,恰好江南多學子,加上孝原你在當地的名聲,一定會受人追捧的。」
有他這麼說沈陵就放心寫信回去,他們家沒有印刷的條件,齊老爺那兒應該是有法子的,交給齊老爺有經驗,也按照他和曾躍這樣分成。
這書一出,他在中樞院的事情都變得多了一些,上面的大人不再指派胡瑋和曾躍兩個人做事情了,頗有些「雨露均沾」了。
可能是沈陵有了些小名氣,還有大人開始點他的名,專門交給他。
沈陵做事情仔細,對於表格一類的,上手很快,現在表格在官場的利用率很高,基本上有數據的都會用到表格,會有一些地方公文,有些數據需要他們核對,沈陵算術快,對表格又熟悉,這類公文給他,他准能做的最快。
相處久了,大家也都知道相互擅長什麼,都會相互取取經。但若是把自己的任務給別人做是不行的,先不說對方會不會使絆子,要是出了錯,第一時間還是找你。這也是不成文的規定,交給誰的誰就得負責。
大概也是為了分清責任歸屬以及相互督促。
這天兒越來越冷了,沈全和方氏都換上了毛皮大衣,也不樂意出屋子,嫌外面太冷,他們第一年留京城,哪哪兒都不習慣,吃的不習慣,穿得不習慣,除了這屋子裡的炕讓他們覺得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