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陵沒想到當初第一批接受捐助的學生已經走到京城了,感慨萬千,更加覺得自己當初做的決定沒有錯,胡文非的例子帶給他很大的成就感。
沈陵安慰了一下胡文非,問了他這些年科舉的歷程,胡文非是第一批接受捐助的學生,當時他屢試不中,已經快要放棄了,家裡實在受不住,聽聞齊家要給貧寒學子發善款,胡文非實在太想科舉了,便去試了一下。
他是第一個拿到善款的,還有幾本書,後來沈陵從京城寄回來的書,胡文非也都拿到了,他拿了兩年的善款,終於中了秀才,之後便似開了竅,沒幾年就中了舉,如今就來了京城。
這件事情讓沈陵高興了好多天,寫了一封信給齊子俊,再度詢問一下助學慈善的狀況。
秋天之後,沈陵也不免想到出海的團隊,也不知如今到了哪裡,一般來說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就能夠回來了,他就期盼著不要出狀況。
沈陵終於調試出水泥最合適的配比方案,一共進行了上百次實驗,從堅硬度、成型時間考慮,這個方案是最合適的,他立即讓人進行大量調試,準備鋪一塊水泥地。
左尚書對沈陵所說的水泥很是好奇,水泥地鋪在工部的院子裡,土壓平之後,沈陵就命工匠鋪上去,那灰撲撲的東西實在不是太好看,漸漸干透了,隔了一日,左尚書踩上去,在上面走來走去,最能體驗水泥路的便是車,騎一輛腳踏車,真是如在雲端!
工部還有人往上面躺,那塊地方就像是聖地似的。
左尚書立即向聖上匯報了!
六部便傳開了,工部做出了一種泥,鋪在地上能讓地面特別平整,比石板路還平整。當日,聖上便親臨工部了。
第143章
聖上親自來回在那塊地上走來走去, 這種平滑的感覺像是踩在冰上,絲毫沒有磚塊拼接的痕跡, 他蹲下來摸了摸水泥的質感。
「這東西叫什麼名字?」聖上問道。
左尚書看了看沈陵,,小心翼翼地說:「沈大人叫它水泥, 因鋪上去之前, 像泥,便這麼稱呼著。」
沈陵想起那個孝子機的名字,心口都忍不住一緊, 縫紉機也就罷了,若是水泥改個稀奇古怪的名字,沈陵覺得有點對不住後人。
聖上點點頭, 問道:「這東西怎麼做的?」
沈陵心神一斂, 上前半步離聖上更近一些,開始敘述水泥的製作過程,沒有工業化大生產, 古代製作水泥是比較耗費人力的,原材料並不是多珍貴,全是人力付出, 但對於古代特權階級來說,人力反而是最不值錢的東西。
像皇宮中鋪設的「金磚」, 廢了多少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