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的女孩兒,於詩詞歌賦上可以並不精通,只要明白就好,但是,對於道理等卻必須有自己的看法。
另外,張家的女兒,對女四書之類的女德女戒,只是大略的知道,能做到出去的時候,不被人抓住把柄也就是了。
他們家,對於孔孟之道並沒有太多的敬畏,因為,張家本是諸子百家時,數得上的學術大家,老祖宗正是張儀。
直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張家不得不研習儒家學術,但他們骨子裡還是充滿了驕傲,對於原本的儒家學說還是有著敬畏的,但後來的那些歪曲後的儒家道學的什麼三從四德之類的,張家人就嗤之以鼻了。
按理來說,面對這樣開明的人家,只要當家人有些遠見,必然會希望跟這樣的人家聯姻,至少,在教育下一代上,張家女的見識和眼界,絕對是首選人家。
但是,壞就壞在張家家主張瑞希身上了,這老頭絕對對得起大家送他的外號張頭。
那真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往死里認死理兒,只要他認為對的事情,那是死也得堅持,真有些文死諫的精神卻又只是硬邦邦地告訴你該做什麼,卻不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做。
別的老師,太子錯了,就打後面的陪讀孩子,但是這老頭當初接手的時候,就跟金明帝講好,誰錯了揍誰,太子錯了,沒道理揍別人家的孩子。
當年太子留下跟林子昂在江南學習治水,其實也有很大的原因是,太子受不了這人了,卻礙於他是太子的老師之一而必須忍耐。
說真的,太子的脾氣在龍子龍孫中,絕對算是好的,可就是這樣的太子,都不止一次的在司徒箏跟前兒咬牙切齒的說要將人片了。
那段時間,司徒箏可是幾乎天天擔心太子付諸行動,因為,那時在東宮,司徒箏算到,張瑞希確實犯刀兵劫,而太子若是普通人,那就是犯了牢獄災。
雖然太子是君,張希瑞是臣,這君君臣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弒師的罪名一但扣在了太子的頭上,那就是一輩子的污點,怕是儲君之位都會受到影響。
好在,司徒箏發現,這並不是定數,而且,兩人的劫數也都遠著呢,這才想著慢慢想辦法,誰想,當年船上破了那香,意外地將兩人的劫數給破了。
所以,現在的太子和張老頭之間,比不上太子和賈代化之間的感情,但師徒之間也算是相處融洽,不融洽,那就是太子跟自己過不去了。
太子對張老頭已經沒有脾氣了,反正也反抗不了,乾脆就選擇享受吧,換種角度來講,在一群輕聲漫語的輔臣中,這黑臉兒的也算是一股另類的清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