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直言對梁山伯,不要因你過去的貧困而過分同情祝府的佃戶。你如今也算士族的一份子,身份尊卑該心中有數。祝家家大業大,請佃戶過來是為做工,不是專為同情他們的。
什麼平等而待彼此體諒?若是如此,豈非工不為工,商不為商,天下大亂。
簡直謬論。
「挽蓮將軍也曾是馬府侍從,娘,你可見當今陛下對他如何?陛下都不在意這些虛名。」
祝母冷哼了聲,「他曾是馬府侍從不錯,可如今挽蓮乃是當朝一品將軍,且戰功赫赫。」
兩人一問一答之間,言語再次提及亂起前定下的土斷政策,即便祝英台喜歡他,可涉及祝府利益,祝母因此極為不快。
「如今戰事順利,但徵兵消耗仍然巨大。朝廷實行土斷,正是為編收戶籍充實國庫。觀當今陛下,雖看著溫文爾雅,但行事卻是絕對的乾脆利落。日前傳聞他殺了朝中叛黨餘孽,據山伯觀察,那些皆是世家巨富。王謝已遞呈辭表,萌生退意,娘,祝家朝中無人,更應該明哲保身才是。」
祝母知他所言不假,可如今已別無退路,冷哼了聲,「危言聳聽。我打理祝家莊多年,孰是孰非心中有數,不必你這小輩指手畫腳。」
兩方觀念不合。
祝英台夾在中間,極其為難。
正如祝英齊當初憂慮的那般,梁山伯過於維護弱者,他維護佃戶,而偏巧,祝家有很多佃戶。加之祝氏過於寵愛祝英台,梁祝成婚之時分了千畝良田過去,祝家幾位兄長看不過去,冷嘲熱諷煽風點火。
怎會沒有矛盾呢。
眼見著兩方鬧得越來越僵,祝英台試圖勸阻,卻毫無效果。
這並不是他們之間橫亘著個馬文才的世界。姜晨並未對他們做什麼,甚至樂見其成。他們近乎一帆風順,祝母自然只看到梁山伯出身貧寒,感受不到梁山伯的品德美好有情有義,更不必提什麼尊重之情。
梁山伯並不適合做個生意人,他經手的農莊基本入不敷出。他是個心懷天下的君子,因此即便割了自己的肉去救濟世人,他也不會皺一下眉頭,何況只是家中些許產業而已。
這樣的人在太平盛世也許得來結草銜環傳為佳話,但這亂世,註定割肉餵狼。
祝英台相勸,並無效用。她理解梁山伯的善良,之後也不再阻止。
直到祝氏的家大業大招人妒忌。流寇一擁而上,洗劫祝府。
姜晨上位之時,馬俊義已遷至建康,彼時任杭州太守的,是桓伊。待聞訊趕去,只見祝府火勢沖天,慘叫聲不絕於耳,眾人在門前抱頭逃竄,場面混亂不堪。桓伊領兵衝進去,控制住局面,拷問時,竟發覺這些乃是祝府近年來收留用作佃戶的北下流民。
看著祝府擠著滿滿的人,桓伊都不能想像,祝府之中究竟匿藏流民幾何。朝廷雖未明旨,但土斷政策已開始實行。這般時節,祝府竟敢收留如此之多的流民,簡直,簡直膽大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