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強是人的本性,尤其是無論身體還是地位都比較弱小的孩子,他們本能覺得投靠強者才能生存下去。什么子不嫌母仇,其實並非如此,如果可以選擇,幼崽們還是希望自己母親美麗又強大。
再後來,四皇子成為太子,得到了喪子的紀皇后悉心教導,太子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完美的「母親」。
生母和嫡母,不知不覺中,太子偏向了嫡母紀皇后,他從小就希望能夠擁有這樣的母親,太子越發崇拜親近紀皇后,似乎要彌補童年缺失的東西。
成年之後,太子對紀皇后的崇拜變成了愛慕。豐兒的出生則讓他想起了充滿了陰影的童年。
他得不到的東西,希望兒子能夠得到。
很多時候,成年人畢生所追求的東西、做的事情,無非是想得到童年時無論怎麼撒潑吵鬧或者乖順聽話都沒能得到的那塊「糖」。
今天早朝,永興帝坐在龍椅上心不在焉,腦子裡全是各種童年陰影。
被父皇忽略、被人背地裡歧視取笑、被兄長甚至弟弟們挑釁、甚至那些有頭有臉的太監們都不把他們母子放在眼裡,經常剋扣他們的份例……
早朝結束後,永興帝蔫頭蔫腦的去了慈寧宮。
李太后見到兒子這個樣子,五味雜陳,問:「皇帝怎麼了?難道那孩子……有什麼先天不足?」
按道理,頭胎得子,應該高興才對。
唉,母親總是見不得我點好!永興帝猛地搖頭,「不是,豐兒好的很,哭聲快要把房頂給掀了。他唯一的不足,就是出身。」
李太后聽了,心中一塊石頭落地,「哀家其實也想去瓊華島看大孫子,但是哀家和紀太后以前鬧過矛盾,哀家怕瓜田李下的,一旦去看了豐兒,這孩子有什麼頭疼腦熱,紀太后八成要怪在哀家。所以哀家忍著沒去,其實心一直在那孩子身上。」
永興帝看到母親一副「我能怎麼辦呀我也很絕望啊」的樣子就難受,母親總是這樣,以前當妃子的時候,總是在他面前抱怨皇帝不寵她,她被人欺負了也不會有人給她撐腰,所以要求永興帝不要「惹」事,一旦惹出事了,她這個娘是沒法給他做主的。
其實永興帝有自知之明,從不主動惹事,每一次都是別人欺負他才反抗的。而母親從來不安慰他,還怨他惹事。末了還說,「都是為你好」。
後來他撿了個大漏,封了太子,母親母憑子貴,封了貴妃,母子一起鹹魚翻身。但是母親做了什麼呢?依然什麼都沒有。
母親每天都在重複一句話:「聽你父皇母后的話,好好孝順他們。」
末了,依然是那句「都是為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