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暫時已經不缺錢了,樂景也就不必急著寫文,他可以好好休養了。同時另一件事就必須提上日程了。
「上學?」李淑然驚詫地望著大哥,不明白大哥怎麼突然提出了這個。
樂景點頭道:「對,我最近有一筆稿費入帳,足以送你去念個小學了。」
李淑然今年才13歲,上學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橫豎也不花幾個錢,樂景也不指望她能學到多少東西,起碼能學會讀書認字,不做個睜眼瞎就行。
民國時期實行的是壬子癸丑學制,分別是初小三年,高小四年,中學四年,大學三或四年。以李淑然如今的年紀,上初小已經有點晚了,但是還不算很晚,如今這時代,十七八歲還在念小學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民國也是有義務教育的,法律規定公民要去接受小學教育,所以政府財政對小學教育多有補貼,一般來說初小是不收費的,高小則收費很低,但是每學年幾塊大洋的學費對很多家庭來說仍然是個不小的負擔。
和後世網絡帶有些許嘲諷意味的小學生不同,民國的小學生,特別是高小生,已經算是文化人了,對普通百姓而言已經是可以拿出來說的學歷了。後世某位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都說,一個小孩在小學裡念了六年書,穿起一件長衫,便不屑助哥哥做木工,幫爸爸種田了,因為他是特殊階級了。
樂景這些日子以來雖然也抽空教過李淑然認字,但是他畢竟精力有限,而且術業有專攻,這種事果然還是需要專業的教師。
李淑然聞言明顯有些心動,但還是有些躊躇:「我……我可以嗎?我什麼也不會呀。」
樂景笑了:「就是因為你什麼都不會,才要送你去念書啊。」
李淑然還有些猶豫:「可是我年紀都這麼大了……」
樂景故意用吃驚費解的語氣問道:「你這樣就算年紀大了,那些十七八歲還在念小學的人算什麼?你這年紀念小學正好。」
聽到還有人十七八歲還在念小學,李淑然立刻安心許多。迎著兄長清雅的笑容,她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雙頰紅紅的,是羞澀,也是興奮。通過哥哥這些日子對她的教導,她已經不覺得女子無才便是德了,她也喜歡學習,渴望能像哥哥那樣讀書識字寫文章,如今能在專門的學校里進行學習,對於她來說就像做夢一般。她第一百零一次在心裡感謝哥哥帶著她逃離了李家,並真心向上天祈禱祈求哥哥平安康順。
……
在送李淑然去學校前,樂景還需要和人打聽打聽學校,北平的學校那麼多,他們初來乍到還是要跟當地人取取經才行。至於取經人,他們的房東就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他們房東叫做錢多福,舊姓葉赫那拉,和早前的那位太后有些沾親帶故的關係,後來大清沒了,那位太后也遺臭萬年,為了保平安,他們就改了名姓,表示要與過去的一切劃清關係。因為兒孫不爭氣,現如今靠典當祖產過活。
這些樂景都是從街坊鄰居的碎言碎語裡知道的,朝陽區大媽們的八卦功力可不是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