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不知剛才發生了什麼,只是向江懷越道:「但願不是魏縣酒館有事,只是帶著兩個孩子來看看。本來還打算今年去把他們一大家子都接來京城玩呢……」
江懷越一邊聽著,一邊又掃視那群茶客,這霜雪般的眼神橫掃過去,眾人當即渾身不適,大氣都不敢喘息。
「出門在外,還是少發議論為好。」他在走過那一桌人的時候,輕描淡寫拋下一句。
相思納罕地看看他:「你跟誰說話呢?」
他笑了笑:「沒有誰啊,我自言自語。」
「什麼呀?!你是不是還在取笑我?我跟你說,我之前在皇陵那裡是真的因為那黑衣人問了,才回答的……」
「我哪裡取笑你了,不要胡攪蠻纏。」
兩人說話間來到茶樓門口,台階上積了雨水,相思看看自己的繡鞋,提著長裙便想邁步。江懷越說了聲「等會兒」,竟將她攔腰橫抱起來,送上了馬車。
相思紅著臉,將他拽上車,數落道:「我有那麼嬌貴嗎?嗯?你可別逞強把腰給閃了……」
江懷越忍不住笑出聲來,敲敲車門道:「走吧,回家去!」
茶樓里的那群人此時才鬆了一口氣,埋怨先前發出疑惑的那個人:「哪裡會是什麼太監,明明是個寵愛娘子的男人,你這眼睛怎麼長的?」
車窗內,相思疑惑道:「大人,你聽到剛才那群人在說什麼?」
江懷越好整以暇地撫平衣袍下擺,望著她道:「不知道,吵吵嚷嚷的,我才懶得去聽。」
又一聲鞭響,這輛馬車在綿綿細雨間灑下鈴聲陣陣,朝著京城驅馳而去。
作者有話要說:關於本章出現的黑衣男子,是專欄待開新文《太上皇年方二十三》的男主。(當然細想起來肯定會覺得時間軸對不上,但我這樣寫是有原因的,現在還不能劇透)
這篇是全文古代篇最後的番外大結局,明天還有一個現代篇,為了彌補小江和小楊在古代篇里難以完滿的遺憾。
誠如先前很多讀者都猜到的,本文架空於明成化年間,承景帝原型憲宗朱見深,榮貴妃原型萬貞兒,小穗原型是明孝宗生母紀淑妃,江懷越原型自然是西廠少年提督汪直。相思、馥君、金玉音、宿昕、楊明順、盛文愷等都是原創人物。文中還有一些配角和情節取材於歷史資料,做了改編。
正史對汪直的評述,最後一段是這樣的:汪直以大藤瑤賊,幼畜禁中,不思日磾寶瑟之忠,妄有祿山赤心之詐。酷好用兵,輒開邊釁,海西一役,幾激降人。而垂羽北陲,邀功南服,不知南海明珠,寂寥久矣。馬文升撫順推功,劉大夏安南焚籍,大臣之委蛇人國,固如是也。阿丑詼諧悟主,談笑除奸;覃懷乃心王室,倚毗正人。夫亦寺人女子之流,淳于、優孟之智也與!談言微中,說人主者又何可不察也。
即便不去細細翻譯,也能看出幾乎全是鄙夷醜化的言論,與他實際的行為是有偏差的。這篇文耗時接近一年,寫到現在九十萬字,其中地圖副本範圍廣闊,很大一個因素就是我希望把小江原型曾經真正策馬奔馳過的疆域都能寫進文中,因此他從京城到遼東擊退女真,再到陝西擊退蒙古,皆是有跡可循。然而歷史上的汪直最後的一站是南京,二十來歲被貶南京後,幾乎從此湮沒無聞,直至孤獨離開人間。孝宗繼位後,歷史記載曾想把汪直召回京城,卻引來群臣激烈反對。他有兩名養子,都做了錦衣衛並為他守墓,但他到底何時去世,已經不得而知。只是在文章里,我寫他並非終結於南京,而是又帶著相思回到北京。也許在以後,還會再帶著相思去南京,去其他地方,我相信,他有一顆馳騁四海的心,幸而身邊有人相伴,不至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