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內亂已起,小河洲一役之前,王上便決定從平西撤軍,將戰場徹底轉去桓。可王上本有傷疾,經年作戰,早已不支,再不益領兵。桓白氏清楚這一點,他們若將桓境圍成一個鐵桶,只顧守,不顧攻,久而久之,遠南無力再戰,只能撤兵,白氏卻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這些年來的努力豈不白費?”
“整個遠南,都需要一個能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將軍,這個人,一定要有本事在兩年之內帶兵突入桓境,以最小的代價攻破皇都,可是放眼整個遠南,竟無如斯將才。”
我聽了莫白的話,不禁在心中感嘆。
這樣的將才,何止遠南沒有,就是整個大隨也找不出一個。
桓境內亂,慕央、二哥、二嫂或能憑藉這一點,帶兵蠶食突進,花上三年五載攻到桓都,但要在兩年之內做到,太難了。
一念及此,我忽然想到五年前,二哥帶兵去月涼山突圍,事發緊急,只湊齊兵卒五萬,若非後來於閒止給了四萬,只怕二哥與他麾下的將士都要歿於此役。
後來於閒止與我提起月涼山,提起沈羽,卻道:“這麼說吧,當時無論是誰帶著區區五萬軍去月涼山突圍,只怕都要喪命,唯沈羽一人能破陣殺敵。”
乃至於再後來,我被困在雁山,聽遠南軍的將領論起天下將才,也感嘆:“隨雖弱,這一輩卻出了朱煥、慕央、蕭勇、包括聶瓔這樣的領兵大才。”
“而今打起來了,才知好的將帥可遇不可求,難怪那沈瓊傾萬萬兵萬萬糧,也要與大隨換回一個沈羽。沈三少天生帥才,縱慕央蕭勇莫敢與之相提並論,我們遠南若有一個沈三少,何愁霸業不成?”
原來從那麼早以前開始,於閒止就有意將沈羽納入麾下,讓他為自己而戰了。
莫白道:“小河洲一役,王上既想收復沈三少,自然要保他的命。沈三少在沙場上及其敏銳,看出遠南軍刻意對他手下留情,看出桓軍意不在殺他,於是孤注一擲,放棄與遠南和桓周旋,直取隨將朱煥。他這搏命一擊,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直取煥王爺要害,但煥王爺久經沙場,未必不能接招,至多負傷罷了,可嘆聶將軍情急之下卻亂了方寸,撲出去幫煥王爺擋下沈三少的一劍,這才受了重傷。”
“聶將軍一傷,煥王爺不知為何,竟下令隨軍撤軍,不再圍殺沈三少。當時遼東殘部幾乎死傷殆盡,沈三少趁著隨撤軍,帶走小世子沈青,獨自往南而行。”
“後來王上與末將等帶兵追上了沈三少,說明來意。只可惜遼東與遠南畢竟曾是仇敵,遼東王沈瓊之死或多或少與王上有關係,沈三少說,他今既徹底戰敗,從今後,這場亂戰與他再無干係,不願追隨王上。”
“後來桓軍追來,前後夾擊,我等陷入絕境,沈三少又說,這時候唯有一計。”
我訥訥問:“……分兵?”
“是,分兵。沈三少說,桓既是為殺王上而來,那便是下了死志,這樣的情形,無論誰帶兵,都不可能贏。想要讓更多的人存活,唯有分兵一計,即王上帶著大部分兵力把桓軍引去葉落谷,與他們決一死戰,而餘下的,至多不能超過兩千人,在西里與小河洲交界處的山中隱藏起來,待桓軍不備去搬援軍。但是,沈三少還說,王上已沒有援軍,平西與遠南境內遠南軍的根本趕不及,除非,大隨的煥王爺與慕將軍願意帶兵來救,否則王上就是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