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逐敵寇之後,軍民一致擁立楚耀宗登上大寶,中原自此改國號為魏,建元昌盛,仍定都大梁,這才有了如今的大魏王朝。
然而,自大魏立國以來,中原內憂外患的局面一直不曾得到改善,尤其是雪雍關以北十數州土地的丟失,中原從此便如同被敵人扼住了咽喉。
此地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擁有以雪雍關為代表的數多重要關隘,占盡天時地利。丟了這塊寶地,中原便失去了保護屏障,北境門戶大開,胡人南下犯魏便如入無人之境。
因此,政權交接、國內局勢穩定後的竘漠便仗著關北的地利優勢頻頻南下侵擾中原,令大魏君臣頭痛不已,朝廷每年都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抵禦他們。
守業更比創業難,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楚天堯即位之初也曾有過壯志雄心,立誓要收復失地,一統亂世,讓天子之位名副其實。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雄心壯志漸漸被磨平了,與之相對的,中原不斷地改朝換代讓他對自己的帝位產生了深深的隱憂,變得一心只求帝位穩固。
他不是沒有野心,也曾想過要做個有為霸君,然而他沒有那個氣量,這些年來他所有的精力幾乎都用在了排除異己、鞏固皇權上,當初打天下時的壯志豪情早已不復存在。
只見楚天堯沖慕謙招招手:「文仲,到朕跟前來。」
慕謙抬頭看了看楚天堯,猶豫了一瞬,終是輕步上前。
未免楚天堯仰視他,他又自覺地單膝跪在了龍床前。
楚天堯伸手三拍其肩,拉家常似的說道:「文仲,朕自知有愧於你,但看在朕來日無多以及你我昔日的兄弟情分上,望你能答應朕一件事。」
慕謙心裡其實已知楚天堯之意,但面上仍恭恭敬敬道:「陛下但有吩咐,臣無敢不從。」
楚天堯的手一直搭在他的肩上,看向一旁的楚隱道:「太子年幼,根基未穩,待朕百年之後,望你能全力輔佐太子,固我國本,振我朝綱,保我大魏江山永續!」
慕謙二話不說鄭重叩首道:「臣謹遵聖旨,定盡心竭力輔佐太子殿下,為大魏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日後若有異心,便叫臣不得好死!」
第34章 最是薄情帝王家(二)
慕謙十分清楚楚天堯擔憂的是什麼,也深知他此舉的用意,更明白楚天堯雖忌憚他,但卻又不得不倚重他的心境,所以才會在近幾年有接二連三的大動作。
首先,是在四年前命他掌樞密府,握天下兵馬,不再讓他在外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