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羲庭軍主帥白崇奉旨調回京城,任樞密使,加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掌天下兵馬大權,位高權重,幾乎就是曾經的慕謙。
另外,其副將曹盛亦隨之回京,同在樞密府任職。
其二,原紫耀軍主帥鄭淳調往錦州任羲庭軍主帥,其副將郭誠擢升為羲庭軍副帥。
長河谷一役,中原損失慘重,羲庭軍兵力嚴重短缺,故而羲庭軍府重建和北境邊防鞏固任務艱巨,非老資歷不能勝任。
其三,封皇子慕榮為長平郡侯,並升任紫耀軍主帥,兼任鄢州刺史,加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副將明劍擢升為紫耀軍副帥。
鄢都乃大梁陪都,世人習稱北都,與帝都大梁、西都洛城並稱三京,可見其地位之重要,讓慕榮任於此地,也是一種變相的信任和倚重。
這次慕榮回京,明劍和陸羽都沒有跟來。明劍如今已是紫耀軍副帥,慕榮離開駐地進京朝賀,他自然就要留下來看家,陸羽也隨他一道留下了。
這一批老部將中,唯有廖寒英沒有挪動地方,而是原地直接升任乾寧軍主帥,其副將隋靖擢升為乾寧軍副帥。只因澶州是距離京城最近的軍府,稱其為大梁的門戶都不為過,故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容小覷,較之北都一點也不遜色,故此自然也是要慕謙信得過的老將心腹才行。
禁軍方面,經過兩年的休養,基本上已經補足了中央禁軍長河谷一役中的損失,人員方面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
侍衛親軍系統,原羽林左軍將軍秦蒼調任玄甲軍大將軍,補仇正的空缺;原羽林右軍將軍伍尚調任羽林左軍將軍,羽林右軍將軍則提拔新的青年將領充任。
戍衛禁軍系統,原驍騎左軍將軍蘭寧升任驍騎軍大將軍,原鴻明左軍將軍璩華升任鴻明軍大將軍,原乾陽左軍將軍楊慎升任乾陽軍大將軍,各軍左右軍將領同樣另提拔新的青年將領充任。
至於京畿駐軍則基本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動。
而在廟堂中樞,也主要提拔了一批新人,填補改朝換代中或死或罪或貶的官缺,其中比較重要的有:
裴清仍為中書令,拜太師,加封燕國公,可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仍位居政事堂之首,與樞密府分掌文武大權。
擢升原兵部侍郎林修為樞密副使,補林煊的空缺。
擢升原戶部侍郎柳長青為三司使,掌全國財政大權,補吳啟的空缺。
除去他們,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較大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