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皇帝來說,是避免了再像那天一樣擦槍走火,爭取到了平心靜氣去為正式冊封她而努力的時間。
對綺雯來說,卻是兩個人的好感度都趨於穩定,好一陣子都沒見再有變化。這或許也不算什麼壞事。經歷了那夜皇極殿頂的一次有驚無險之後,她愈發對好死不如賴活著心有戚戚,覺得穩紮穩打也很好。
事實上,皇帝當然不是真「傻」的。
在綺雯為朝臣們讚揚潭王大為不平的時候,皇帝就曾向她解釋說:這其實沒什麼不好,正好讓我看看,誰夸源瑢夸的最賣力,做個心裡有數。
誰都不是傻子,或者說,誰都不會一直犯傻下去。讚頌三王爺的風頭持續了沒多久就驟然平息。那些潭黨領袖反應過來了,雖說適時給三王爺造勢是應該的,但做得太著痕跡就是引火上身。
——尤其是,在皇上的形勢蒸蒸日上的時候。
直接聽命於潭王、對潭王的動向心裡有底的大臣還是極少數——潭王畢竟不能明目張胆拉起隊伍與皇帝對著幹。但投資過他、傾向於擁護他的文武官員確實為數不少。
這些人從前還挺樂觀的。他們知道自己的隊伍足夠壯大,而皇上所能憑藉的只是一個太上皇親自下詔給的正統名分,實則是個光杆司令。他們只需陽奉陰違的堅持下去,等待時機,根據潭王殿下的指示伺機而動,贏面還是相當大的。
大燕朝是個極其注重風評的朝代,越是身居高位,就越有必要謹言慎行,即使是裝,也必須要裝出一副高風亮節、至忠至孝的無瑕姿態。
像皇帝這樣本就沒得到多少擁護的君王,如果被百官逮到什麼足夠份量的把柄聯手攻訐,不說架空權力,被逼遜位也不稀奇。
更不必說現今外面的局勢已經何其動盪,為吃不飽飯而揭竿而起的人會被判為亂民,但凡還有口飯吃的老百姓都不會情願與之為伍,可若是直指君王無道揭竿討伐,怕是響應者會數以十萬計。
所以統治者公然失德,就等於自壞根本,讓本就千瘡百孔的國朝面臨滅頂之災。
是以,皇帝和潭王,誰都需要爭取個名正言順的風評,誰也不敢明目張胆肆意妄為。同時,也都會希望讓對方成為不名正言順的那一個。
潭黨成員們等待的就是這樣一契機。正如從前潭王對喬安國說的那樣,太上皇的存在看似是在拖皇帝的後腿,實則卻是皇帝最有力的一重護佑。一旦太上皇晏駕,潭王不必再去顧忌父皇的立場,引導群臣對皇帝聯手而攻,便可能對皇帝形成一次致命打擊。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