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張揚的人,從未滿街吆喝過,頂多嗓門大而已,嗓門是天生的,非他能控制。
樓里住的都是讀書人,耳通目明,知道譚家人要找宅子搬出去後,眾人心思就活絡開了,有幫忙打聽想趁機和他們交好的,有勸他們繼續住著等會試結束再做打算的,也有暗搓搓惦記他們房間的……
心思各異。
第112章
但大多數人不理解譚盛禮的做法,大學樓住的都是讀書人,學風濃厚,彼此能互相督促,搬去外邊,環境嘈雜,難以靜心做學問,眼看離會試沒有幾個月了,正是關鍵時候,搬家不是自找麻煩嗎?
可畢竟是譚家的事兒,他們不好多問,譚家底蘊深厚,在朝里有人脈,借住某位大人府上也說不準。
在他們嘀咕譚家攀附上哪位大人時,譚家找到宅子的事兒傳了出來,出人意料,譚盛禮選了碼頭附近的宅子。
讀書人們震驚了,碼頭早晚有船靠岸,魚龍混雜,住在鬧市,人心浮躁更難全神貫注的讀書。
雖有大隱隱於市的說法,可古往今來能做到的人能有幾個,譚盛禮是否太有自信了點。
外人怎麼想譚振興他們暫時不知,看過宅子後,譚振興喜歡得不得了,兩進的宅子,租金便宜,離碼頭就兩條街,去碼頭扛麻袋的話來回能省不少時間,除此之外,宅子比他們在綿州住的要大,裡邊的家具擺設一應俱全且簡樸大氣,院裡假山水榭,翠竹梅花雅致宜人,他沿著走廊雀躍的歡呼,「父親,我們真的能住進這兒嗎?」
「嗯。」譚盛禮打量著這座宅子,古樸典雅,一看就知以前的主人是講究之人,他和譚振學道,「先進屋收拾收拾吧。」
宅子是廖遜找的,據說是國子監某位老先生的住宅,子孫在外做官,不怎麼回京,老先生離世後,子孫回京的次數就更少了,知道譚盛禮找宅子廖遜就給老先生長子去了信,對方聽說過譚老爺在綿州的做所作為,敬佩不已,連租子都不肯收。
說宅子空著也是空著,能給德才淵博的人住是緣也是福,但譚盛禮過意不去,堅持要給租子,對方以老先生在世時的價格收了五年租子,幾乎是譚家所有的積蓄了。
譚振興卻認為值得。
因為除去租子,他們還多了守門的人,也就說以後他進出都有人開門,方便省事,他興奮地繞著宅子跑了圈,跑得滿頭大汗,想起他們來是打掃的,忙整理衣衫,樂呵的進屋幫忙,守門的老頭姓盧,因為沒有去處,老先生收留他住了進來,老先生死後,他哪兒都不去,就守著這宅子,無事給花澆澆水,掃掃地什麼,老先生愛乾淨,哪怕房間落了灰,但院子裡整潔乾淨纖塵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