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常見米線不同的是,配菜里還有一碟菊花。
謝行舟按一定順序替沈橘配菜推入湯碗,解釋:“這是菊花過橋米線,做法不難,只是材料大多是雲南特有,外地很難吃到同樣味道。”
菊花的黃色和豌豆尖的綠色交融,湯色亮麗誘人。將肉和米線一起吸入口中,每根米線上都裹滿醇厚油脂,湯的香醇和菊花的清香完美融合,每一口都是鮮美,連靈魂都融化。
——和她以往吃過的過橋米線完全不一樣!
看沈橘吃得滿足,謝行舟表情也溫柔,慢條斯理品一口當地土雞熬煮的湯底。過橋米線原湯湯溫在90°以上,加入配料後湯溫降低,略微燙嘴,卻不影響食用。菊花是點睛,湯才是真正的靈魂。
謝行舟吃得很慢,同沈橘講今天拍攝的內容。他們遇到一位阿姨,阿姨說以前剛談戀愛那會兒,兩人都窮,約會只到店裡同吃一碗米線。初戀對象總用粗糙廉價的紙巾認認真真把阿姨坐的凳子桌子擦一遍,然後兩人面對面,默默看對方。十幾歲的年輕人,除了愛意和勇敢,什麼都沒剩下。後來,男孩好不容易攢夠錢送女孩一副手套,被她小心藏了許多年。再後來,男人終於能買下她逛街時多看幾眼的昂貴手鍊,卻成了分手禮物。
他們都離開了蒙自,往後歲月倥傯不復相見。這些年也吃過各式各樣的美食,只是每當回到這家店,都會想起十幾歲時兩人一起分食的米線。即便愛情早已消散,卻也永遠記得那時的味道。
“也許過橋米線註定是一種和愛情有關的食物,不然也不會這麼巧,今天採訪的故事都有關愛情。”謝行舟笑笑:“你覺得呢?”
第53章
沈橘還沉浸在剛才的故事中,突然被點名不由愣愣“啊?”一聲,像只不在狀況的小兔子,呆呆萌萌睜著眼睛看他。
和謝行舟對視幾秒,沈橘立刻悟了,試圖挽回自己剛才的不在狀態:“你想說過橋米線的傳說?我知道的!”
相傳有位書生,為考取功名在南湖湖心島上的書齋苦讀。妻子替他準備一日三餐,但書齋與湖岸隔著長長堤橋,每每走過橋的時候,飯菜也涼了。直到一次偶然送雞湯時,妻子發現湯上厚厚的油脂使熱氣得不到揮發,食材能夠保持溫度。於是妻子受到啟發,將丈夫愛吃的米線放入雞湯,再配以佐菜。踏堤過橋,恰好米線熟透,熱如新沸。“過橋米線”的說法也由此而來。
一彎長橋,女子窈窈窕窕提一罐米線走過,回首間歲月也溫柔。金榜題名也好,名落孫山也罷,唯此間情義依舊如新。
謝行舟被她這副小學生一樣努力想在老師面前表現的模樣逗笑,伸手往她額上點一下:“故事裡的南湖在舊城南門,過去轉轉?”
“好啊。”沈橘欣然答應。
吃過飯天色也暗下來,華燈初上,熱氣隨著夕陽西沉一掃而空,涼風習習。
南湖碧波萬頃,火熱的鳳凰花和藍花楹的藍色花海交織,滿目勝景。很難想像滇東南的小城裡竟然藏著這般景象,也難怪西南聯大遷至蒙自開課時,陳寅恪、吳宓等名宿都讚嘆過南湖的美景。
一帶水上長廊延伸向湖心亭,橋上樓上都有星星點燈的燈光,倒影在水波上,也慢悠悠晃進人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