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系出名門,才華橫溢,在當年的京城也算薄有才名。只可惜當時陳家鮮花著錦烈火烹油,那時陳家的計劃是,待陳首輔致仕後,便由陳清華之父陳平文頂上。陳家乃傳承多年的官宦世家,陳首輔門生故交遍布朝堂,老首輔年紀大了給兒子讓路,陳家再出一個閣臣不難。
只可惜計劃不如變化快,誰曾想先帝會突然暴斃。
先帝駕崩後,太子登基,太子妃就成了皇后。
當時,陳家即是權臣,又是外戚,建平帝表面不動聲色,其實是步步緊逼。這位當年的太子爺能安坐太子位二十多載,前有深受先帝寵愛的兩位兄長,後有虎視眈眈盯著皇位的弟弟們,可他依舊能在虎狼環飼的處境下安安穩穩登上皇位,足以見其手段。
無奈之下,陳首輔壯士斷腕,給承恩公一脈和陳家分了家,並斷了來往,又在幾年後讓陳平文帶著全家老小退隱江西老家,才算保存了這一脈人。
陳清華就是這麼被耽誤了,他早有舉人的身份,卻一直未下場考進士。等到退隱江西時更要低調,便一直蹉跎到三十之年才下場考了進士,為了不引人矚目,不過是位列二甲之末,將將掛了個車尾。
之後便是館選,他竟又憑著運氣選了庶吉士,可入了翰林院後,他一直默默無聞,絲毫不引人矚目。
三年翰林,因他的刻意低調,自然也沒能留京,而是被外放了出去。
這外放之路,他走了整整二十五年。
他做過七品知縣,五品知州,四品知府,一直來來去去在外放的路上輾轉著,足跡遍布了大江南北。
不是不想回到京城,而是不能。
只要中宮一系依舊得勢,就不適宜再多個在文官中頗有勢力的外家。
直到太子被廢,中宮一系被嚴重打壓,承恩公府也支撐不起門戶時,陳清華就計劃著回京了。
籌謀幾年,也不過去年才歸。
「你說要不要找人……」見陳清華不說話,承恩公做了個手勢。
陳清華搖搖頭:「先別妄動,周會剛才出事,如今又動魏王妃,你這是怕惠王的嫌疑太小了?還是再等等,一切等我這次入閣了再說。」
這次陳清華是以三品布政使的身份回京的,他即有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也有外放的資歷,若真想入閣,恐怕很多人都跟他比不過。
尤其如今的次輔趙書傑曾是陳首輔的門生,當年他與陳平文共同競爭入閣的位置,誰曾想陳平文竟把位置讓給了他,也算受過陳家的惠。再加上陳清華之妻乃趙書傑的內侄女,有趙書傑幫襯,陳清華這次入閣不說十拿九穩,至少有七成把握。
適逢關鍵時刻,實在不宜節外生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