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笙和魏王就這樣來到了福建,這個臨著海的地方。
這個曾經因為臨著海,遭受過無數的苦難,卻又是因為臨著海,格外繁榮富裕的地方。
在前朝時,因為朝廷屢屢禁海,福建也是幾經大起大落。到了大周,朝廷雖沒下明文禁海,但因為倭寇及一些其他問題,朝廷對於海的態度還是謹慎占多。
這趟魏王來到福建,明面上是打著戶部通海清吏司的名頭,為了主持從海外購糧一事而來,實際上就是為了肅清幾處市舶司,整頓朝廷對海外通商事宜。
這事乍一聽去似乎並不難,但若是考慮到當地盤根錯節的大海商,以及那些官商勾結的狀況,就知道沒那麼容易。
以前朝廷也不是沒想過整頓過,但都因為這樣那樣的情況無疾而終,這次建平帝既然下了決心要改變,自然要先從最根本的做起。
可什麼才是最根本?
對此,魏王並沒有著急,而是一邊將通海清吏司的架子搭起來,一邊放出朝廷有意長期從海外購糧,並打算將這件差事安排給一些有實力的大商人來做的消息放了出去。
消息放出去後,一些洞悉的商機的商人無不是紛沓而至,但這也僅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有資本的商人還是持觀望的態度。
誰知中途京中發生吳王謀逆之事,魏王受詔回京,等於是把這攤子事扔了下來。本來開始的勢頭還算不錯,因為這場事冷了下來,眾商皆以為朝廷是故意戲耍他們,幾個特別積極的商人為此還遭受了同伴的恥笑,笑話他們是熱臉貼冷屁股。
也因此等魏王再度從京中回到福建時,剛一開始進展並不理想。
本來對於朝廷乃至朝廷命官,當地商人們都是一種既巴結又暗中唾棄的態度。巴結討好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他們要想把生意做好,離不開這些官員的提攜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唾棄就是他們的朝令夕改以及翻臉如翻書,至於這些官員為何會如此,大多數商人的答案都是一樣的。
為了討要好處。
所以朝廷在商人們眼裡是沒有信譽的,甚至會壓榨他們的生存空間,又因為市舶司高昂的關稅和尸位素餐的態度,他們很多寧願走黑路子進行走私,也不願和市舶司的官員打交道。
最終,魏王還是藉由陳浩等一批小商人,把通海清吏司的第一炮打響了。
只要從通海清吏司拿到資格,就能自由地通過市舶司門下進出海關,雖然也是要交稅,但不用交兩茬稅。
所謂兩茬稅,就是指市舶司官員巧立名目收取關稅來填補個人腰包,出海時收一茬,美曰其名為人頭稅和舶船稅,等商人從海外歸來,又是一茬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