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況,他根本無法出言解釋,說修建運橋之事不是他所為,屆時百姓只怕是罵也將他罵死了,最後鬧到喧囂塵上,而靖安王也還是會知道。
萬般思慮之下,趙林甫無奈,只得親自添了錢,讓工程繼續,方有如此行事,才能將這件事安撫下去,而他此舉,倒是為自己在百姓間贏得了一個好名聲。
可是他自認為化解了危機,但卻是實實在在的「得罪」了這江南一帶的地方官員。
本來嘛,這趙林甫為人便很有些「小氣」,特別是於錢財一事上,根本就是一個「守財奴」,他對自己尚且如此,更遑論對百姓!所以,說他拿出自己的錢來「造福」他人,他們是打死都不信的。
既是不信任他,便少不了要查證一番,而查證之後的結果便是,他們「合力」謀求的那筆恤銀少了!
而少的數目,卻恰好是趙林甫「補給」百姓用來建橋的那些!
事到如今,若說不是趙林甫私自動了這筆錢,只怕是無人相信的。而此前每每議論此事,他都稍顯退縮之意,特別是靖安王來了江南之後,他表現的愈加明顯。
似乎這種種的跡象都表明,趙林甫為了「將功折罪」,所以不顧他們的安危,將這筆錢換了一種方式,依舊是用到了百姓的身上,而他也為自己贏得了好名聲。
然而就在趙林甫為這一切「沾沾自喜」的時候,卻是又有百姓前來「催款」,先是建橋,後又修路,趙林甫總覺得這事情就是在衝著他來一樣。可他開始已經添了那麼多銀子進去,現在若是忽然斷了供應,那他的名聲不是一樣「丑了」!
正是因此,幾番思慮下來,趙林甫最終還是決定繼續「填補」進去。而與此同時,那批恤銀的銀錢也在同步減少
慕青冉聽到外面的紛紛傳言時,卻是不禁淡淡微笑。
當日她與夜傾辰說起的,便是這般「計策」!
雖是在趙府中僅僅住了幾日,但是她也大致了解了趙林甫這個人,包括他的一切做事風格和行事作風。
他好財不好色,但卻偏偏又膽小怕事,所以一直都是跟在林如海的身後去「混飯吃」,這也是為什麼林如海會選擇提拔他的原因,畢竟這樣的人,比較好拿捏。
所以,她和夜傾辰在計劃這件事情的時候,首先便將目標鎖定在了他的身上。趙林甫有一個很矛盾的地方,就是他明明是「貪官」,但很顯然,他不想讓別人那般想,甚至他是極其看重自己的名聲的。慕青冉記得,她當時說起他的時候,流鳶說了一句什麼來著「當還想立貞節牌坊」!
雖是用詞低俗了些,卻是話糙理不糙。
趙林甫的確是這種心理,所以,他們利用這一點,先為他在百姓心中留個「好名聲」,而他為了不破壞這個「假象」,一定會自己盡力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