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是紀夫人在後出謀劃策,否則顧娘子也看不透朝堂之上的利害。」
「你也知道阿紀的脾性,雖說宅心仁厚打抱不平,卻也一貫看不上自身怯弱畏頭畏尾的人,且孫家如今是這樣的境地,她摻合進朝堂紛爭也得擔著極大的風險,要不是當真愛惜小顧,絕不至於如此行事。」
「有幸的是顧娘子的確沒有辜負紀夫人情義,是個懂得知恩圖報的人。」
「知恩圖報說來簡單,可多數人往往當事到臨頭,仍然難免權衡利害得失,張氏可是皇上的生母,小顧這樣機智,怎能不知頂撞張氏的後果?她卻一點沒有猶豫便鋌身維護,確然沒有辜負阿紀待她的知遇之恩。」
王太后嘆一聲氣:「人在這世上活得久了,總難免會遭遇幾回恩將仇報、世態炎涼,漸漸就懂得了趨利避害才是泱泱大眾的常態,我雖沒有因此麻木不仁,不也看開了人情淡漠,曉得知恩圖報不易,只望不要被落井下石就好。」
蕭宮令相伴王太后多年,很明白這聲喟嘆背後的失望和無奈,難忍憤憤不平:「當年張太后不知聽了誰的挑唆,竟逼著皇上封生母為太后,說出要讓娘娘反向她持臣妾之禮的狂悖之辭,張太后只記著自己是皇上的生母,全然不記皇上從立儲至繼位,皆賴娘娘助力維護之恩,竟聽信挑唆有意折辱娘娘,豈不是恩將仇報?!皇后當時袖手旁觀,不肯半字勸諫,老奴說句大逆不道的話,皇后如此涼薄實在也是忘恩負義,也只有娘娘才能不計前嫌,還為了皇后收拾殘局。」
「我為的不是她。」王太后搖搖頭:「是為了皇上待我的情義,畢竟當年皇上無論張氏如何逼迫,甚至連並尊太后都不肯相與,皇上敬重我這嫡母,我也要體諒皇上的心情,太孫畢竟是諦兒的唯一骨肉,因著諦兒早逝,皇上一直心存憾痛,他對太孫是寄與厚望的。」
「只但願太孫能夠回頭是岸痛改前非吧。」
「看遍了世態炎涼,才更懂得真心摯意的珍貴,小顧今天為阿紀鋌身而出時,那剎時間我就對她一見鍾情了。」王太后對蕭宮令擠了擠眼。
一本正經聽講的蕭宮令被這兩下擠眼弄糊塗了,好半天才回過神兒:「都多少年的事了,娘娘瞅著機會還調侃老奴呢,難不成一大把年紀,老奴還會和顧娘子這樣的晚輩後生拈酸吃醋不成?」
「過多少年我都記得你為了這四個字兒,連先帝都敢頂撞的事兒,當時沒嚇得我眼珠子連著下巴頷一齊往地上掉,幾乎以為你小命難保了。」
「有娘娘在,老奴可不怕葬送性命,娘娘多大本事啊,論是先帝如何寵縱彭、申二妃,只要娘娘想做成的事兒,總有辦法繞得先帝言聽計從,二妃覷覦後位多少年,都以為是易如反掌的事,結果呢?娘娘硬是沒讓她們得逞,連立儲的事先帝到底還是聽納了娘娘的建言,彭妃、申妃最終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