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應當認回生母,彌補這麼多年因為自己的愚蠢,給生母造成的傷害,姑母應當不會再帶他去太師府了。
康哥兒跟著父親,愣愣的等著母親醒來。
二太太自來就不抗拒他和父親親近,甚至還讓他聽從父親的教誨,二太太說父親是不得已才將他過繼,不過仍然是把他當作親子寄予重望,那時他多麼感激二太太的賢良,教他明辨是非,結果呢……原來二太太如此「寬容」竟然是因為懷著那樣齷齪的心思。
康哥兒腦子裡轉著這些亂七八糟的恩怨情仇,一忽難堪一忽悲憤,極其坐立難安。
好在生母醒來之後,並沒有急著母子相認,甚至還親口說出讓他同姑母先回太師府的話,只是叮囑他雖說不忘上進,卻也不能太過勞累,仿佛沒人計較他的侷促,更沒人批評他過去的愚蠢,所有的親長都能理解他眼下需要迴避的心情,寬容的給予他時間平復。
但康哥兒坐上姑母的馬車時,仍然是侷促的。
三夫人也極心疼侄兒,她明白侄兒雖不至於親眼目睹親耳聽聞後,還不能明辨是非黑白,但對大嫂多年的疏遠,是不可能因為一夕判定對錯就立即改轉,母子之間飛速就能親密無間了。
這孩子拜辭時,那聲僵硬的「母親」,以及始終避開嫂嫂的淚眼,不是因為執拗,是因為一時之間的茫然。
三夫人寬慰道:「嫂嫂無辜,康哥兒也並沒有過錯,所以不用為了何氏的行為自責,至於其餘的事……都不急於在這一時,康哥兒不用給自己負擔。」
待回了太師府,三夫人便問蘭舫的去向,有婆子稟道:「早前五爺替大奶奶寫了幅字兒,說是要送去給大奶奶舊鄰柴嬸家裡用的,大奶奶贊五爺的字兒寫得好,便做了幾道茶果小菜,說是要在怫園裡的不足舫擺上一桌兒,大奶奶的做的東,卻是讓五爺招待二爺、三爺等幾個哥兒聚上一聚,五爺還特地交待了,若是舅家四爺趕回來,也讓去不足舫呢。」
三夫人哪能不知春歸也想到了康哥兒今日會不自在,特意尋了個由頭,好讓幾個小郎君玩樂,連帶著開釋康哥兒的心結,她心裡很領春歸的情,自然便讓婆子帶著康哥兒去不足舫,又斷定春歸這當嫂嫂的不會出面跟著小叔子們飲談,於是自己便去了一趟斥鷃園。
春歸此時已經準備好了飲食,正等著三夫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