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歸認為伍尚書如此處治著實很能體現世情手段。
------------
第372章 權衡之下
也許對於更多的世族,處治何氏會以「暴病身亡」為最佳方法——首先這能把家醜一鋪蓋遮掩,再者又能讓長房出口惡氣,體現伍尚書這位家主的公允無私。然而這樣一來,就完全不把姻親何家當一回事,何家若是信了何氏乃暴病身亡,自然不會對伍家懷恨,但雖說何氏「病故」,何氏還有三個兒子,仍然需奉何父為外祖父,且伍家也必須對何家示以虛偽。
法外用刑,這當然不是官員應持之道,伍家手裡會沾染何氏一條人命,讓何氏的三個兒子如何自處?他們畢竟是何氏懷胎十月所生,日後怎麼面對殺害生母的祖父和伯父?他們怎麼能夠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瞞騙外家?
要麼就是何家對女兒的暴病起疑,但兩家門第此時相差懸殊,伍尚書完全可以「恃強凌弱」,但這樣的做法更加後患無窮。
關鍵是伍家本為受害一方,根本不應擔當這樣的愧錯。
最公允的選擇無非將何氏送官法辦,可世情往往不會認可這樣的公允,到頭來伍家仍然會受誹議,所以春歸能夠理解伍尚書的權衡。
請何父來京,兩家人當面說穿此事,和離了斷,伍家是給何家留足了情面。
如果何父當真是個表里如一的人,不會輕恕何氏的罪錯,就算不忍親手斷送何氏的性命,但何氏也休想為所欲為,她的餘生,雖無牢獄之苦卻受牢獄之實,而伍家的留情,實則是讓子孫仍然能夠得以堂堂正正,不擔非罪之懲。
但何父如果表里不一……
還是那句話,伍、何兩家門第懸殊,何父既然偽飾多年,就不會看不清這顯然的利弊,他們會毫不猶豫捨棄何氏,求得伍家的寬容,那麼何氏就斷然再無生路。
總之伍尚書這樣處治,都不至於造成何氏逍遙法外完全不受罪罰。
但春歸卻隱隱覺得有些不安,仿佛有個甚大的疏漏,但她卻偏偏不能拿實,找不到那疏漏的入口。
而這時三夫人又再次直言感激:「這事兒若不察實,難保何氏欲求不滿之下,還會做出多大的罪惡,總之多得春兒相助,才能讓水落石出。康哥兒非但不會再有性命之憂,且經此一事,對他也算磨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