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后頷首:「終歸是陰謀未遂,皇上又一貫寬仁,我若是為喬氏求情倒能保她性命,不過無論她是受人唆使還是受人引導利用,倘若她自己沒有那等歪心思,豈會起意謗害明兒?周王府是容不下她這麼個居心不正的妾室了,就以罪論罪,革除她才人的品位遣歸本家也罷。」
這就相當於休棄了。
春歸併不以為喬家會因蒙羞便處死大歸的女兒,喬父當年任由女兒的艷名傳揚得滿京城的登徒子都在熱議垂涎,足證渾然不在意虛名兒只看重實利,喬氏為皇室棄婦,雖說不大可能改嫁,但正因如此讓喬氏暴斃太過惹眼,倘若因此引生閒言碎語導致有損皇族聲譽,喬父反而可能獲罪,對喬家而言息事寧人方才更加有利。
在告辭之前,春歸沒忍住她心裡隱約的好奇,且今日太后也主動提起了奪儲之爭,便不無猶豫地問了出來:「臣婦情知娘娘而今並不願涉及朝堂政務,娘娘對於周王殿下的抱負,當真不存異議?」
王太后嘆了一聲氣,倒是極其願意和春歸交心:「我這大半生被困在宮城裡,為了活得不那麼屈辱,也可謂耗盡了心機和人勾心鬥角爭強較狠,而今成了太后,終於可以安享自在,確然不願再像從前一樣勞苦,六郎雖是在我身邊長大,我的確也不願他卷進儲位之爭,但孩子大了,他有自己的抱負和志向,我也不能強迫他按我希望那般,為圖自保一生遊手好閒毫無作為。
太孫也的確不成器,皇上安排了多少博學大儒從小就教授他明君之道,他卻偏要聽信那些奸教邪說,如今心性是越發的乖戾狠辣,這樣下去六郎就算一心閒散,日後也保不住平安,怕是連囚禁高牆行屍走肉的『幸運』都沒有,不奮起力爭,就是束手待死。
這就是生於皇室的艱險之處,有的時候不是謙退就能保全,皇上最擔心的就是子孫們骨肉相殘,可皇上直至而今還沒清醒,除非痛下決心另立賢良,否則秦姓子孫必定逃不過闔牆殘殺。有一件事,因著小顧最近未曾與蘭庭會面,怕還不知情,子虛庵中太孫竟向太子妃聲稱,慈慶宮的一場險變他是有意『大義滅親』,利用揭露太子妃的罪行偽作痛改前非,他如今是立志要為『乾坤獨斷』的君主,告誡太子妃休想再當他作傀儡擺布,可在太孫看來,真正想要擺布他的人豈止太子妃與高瓊?他痛恨的是皇上,抗拒的是即便日後登極,還必須『受制』於皇上留給他的忠臣賢良,一個將為所欲為視同抱負當作宏圖的君主是社稷之禍,代宗、光宗如此,太孫也是如此,這樣的君主之下,勢必是魍魎橫行奸邪當道,君權越是統一,劫禍越是深重。」
春歸雖說也猜到太孫「大義滅親」的背後必存貓膩,聽王太后這番話仍然免不了心驚:「娘娘是聽周王殿下報訊?」
「他還不敢在子虛庵安插耳目
,這事的揭曝還有幾分曲折,這時我不和小顧細說,你回太師府後自然也會聽蘭庭告知來龍去脈,我之所以得知此事,倒是因為皇上,是皇上親口告訴,如今皇上對太孫失望之餘,更覺痛心的是故太子唯一的骨血,費了他這祖父不少心血栽培的皇長孫,竟然如此不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