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歸知道陶芳林不會相信她這番話,直接交待青萍:「讓阿丹來,送陶才人回霽澤院。」
陶芳林被春歸「跋扈」的態度震驚得目瞪口呆。
不過奈何阿丹並不受她這才人的威脅,還真「押制」著陶芳林離開了。
很平靜,陶芳林的心頭火到底還是沒有放縱出來,先燒了公堂的後/庭。
春歸也不再和殷氏更多解釋,她們靜悄悄的等待著公審。
主持公審的人依然是裴琢,童政只坐督辦之位,不過在場的人誰都清楚真正的主審者其實是周王,儘管周王很謙遜的坐在了西側位,仿佛不會發表任何意見似的。
裴琢辦老了刑案,他這刑部尚書雖然不比京都的同級,但他就是刑官出身,要論起辦案經驗來,於今也是廟堂之上的翹楚,他和孟治有顯著的區別,裴琢並不是從高位受到排擠淪落至南京刑部,南京刑部是他晉升的一步台階,他是至下而上。
蘭庭其實察究過裴琢的底細,他算是袁箕黨派中劣跡較少的官員,同進士出身,年輕時也有一腔熱血,和
多少貪奸權宦正面交戰,說起來也是鐵骨錚錚一枚硬漢,唯一的缺陷,大抵就是深受師生籍系困擾,總之裴琢是一個從來沒有貪墨,沒有欺壓百姓的官員。
但,一旦涉及政鬥,他還是會毫不猶豫摒棄職守,殺人害命一點不會手軟。
中興盛世需要有個純淨的朝堂,裴琢,不適應。
蘭庭也早已在裴琢的名牌下,註明一個棄字。
他這時看著鬥志昂揚的裴琢,心裡著實也不能不說沒有惋惜。
傷害社稷根本的,也許不是黨爭,也不全是權謀,是儒林士人已然根深蒂固的劣妄,而最讓人無奈的是,那根本是我們無法動搖的執念,他們可以接受失敗,但即便失敗他們也不會承認過錯。
但這些人,絕大多數其實不算罪大惡極,如果他們能夠轉變念頭,一應的改革或許都會輕易得多了。
蘭庭就一直盯著裴琢的臉,很長一段時間他其實都沒聽裴琢的話。
春歸不一樣,她看不見公堂上任何一張人臉,摒息凝神的只用耳朵捕捉動靜。
雖然說裴琢那一長篇的案情講述,著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先期是仵作,刑房吏員依次作證,從他們的述證中已然能夠確定元亥是被毒殺,在場聽審的官員們也無一質疑,但當然等到疑兇柯全被押上堂前的時候,公堂上的氣氛便倏忽緊繃——刑問必然會造成疑兇遍體鱗傷,更何況柯全還要再傾情上演一番他的悽惶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