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人之二及宮人之三也無一回答得出這些細節。
春歸便對太子妃說道自己的判斷:「那粉盒若真是貴妃珍愛之物,永寧宮裡這些貴妃的親信怎會道不出何年所制,出自何人雕工?她們必定明白貴妃為何珍愛,且會告誡其餘宮人千萬不能損壞,她們說不出究竟,無非是因根本就沒有粉盒被砸毀的事,又以為這件事會輕鬆掩蓋過去,所以也沒有串供的必要,胡編亂造信口胡言,怕和其餘人證的口供對應不上。」
「也就是說,貴妃根本沒有斥責過葵釧,葵釧也不是投井自盡。」
太子妃神情凝重:「雖然我並不贊成嚴刑逼供,可為了徹察此案,少不得用非常手段了。」
「明妹妹還是先與太后娘娘商量後再作決斷吧。」春歸暗暗嘆息一聲:「還得等仵作驗屍後的結果呢,不用急於一時。」
春歸看來,明珠正直公允,依法斷案這本身並無任何不對,可權奪場上的事並不能這麼簡單的依法斷案,背後牽扯的利益和陰暗太多,最關鍵的是極大可能觸及弘復帝擔心闔牆之亂的逆鱗。
但當著宮正司這麼多人的面,春歸是不便提醒明珠這些隱患的。
幾乎是明珠與春歸剛回慈寧宮,驗屍結果就已經送抵——雖說葵釧的確是被淹死井中,但太陽穴上有傷,仵作認為即便死者抱有必死的決心,也不大可能在投井時一頭栽進井中,且井中有水,幾小可能會造成死者顱部因觸壁形成創傷,更何況葵釧太陽穴的創傷,竟是用重拳襲擊才能形成。
仵作判斷,葵釧是被重拳擊中要害,造成昏厥而失神智,後被拋入井中,死者因嗆水,有短暫清醒,不過未得及時施救,最終造成溺亡。
明珠這時也品出些不對味來:「論來無論是貴妃,還是吳宮令諸多貴妃的親信,都是女子,恐怕不能夠一拳擊暈葵釧讓她完全無法再掙扎甚至呼救吧?難道說……」
「難以察實的話,不要輕易出口。」王太后目如冷電,但這冷電自然是針對明珠。
「把這驗屍結果自己拍給鄭貴妃,看她如何解釋。」
鄭貴妃未及做出解釋,王太后又問明珠:「明兒看來,鄭貴妃會如何解釋?」
「鐵證如山……不過貴妃仍然會狡辯,咬定仵作是被我們買通,意圖中傷構陷。」
王太后又問春歸:「小顧是何看法?」
「丟車保帥。」
王太后笑而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