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域劃分上也就是西亞,根本談不上歐洲,更談不上非洲了。至於引進的物種,只能說歐洲和北非的物種當時已經被引進了西亞而已。
張騫這條路其實很不錯,現在看有些危險,但如果只是為了引進物種,還是可以一試的。畢竟歷史上的張騫就成功了…陳嫣多派遣幾支小隊,總會有成功的。話說走海上之路雖沒有陸路的軍事與政治上的阻礙,可大海兇險,本身就是危險了。
但陳嫣不滿意,這太考驗運氣了只是一方面,如果非一點兒,說不定就要漏掉很多西方的好東西。更重要的是這種小股交流、不成氣候的交流不是陳嫣的目標。
她如果是普通人,她會滿意的——張騫出使西域後,有誰不滿意她的功績嗎?但她既然已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點就不一樣了,怎麼可以沒有更高的期待?
她不想要只是傳到西亞的一些東西,她要的是此時世界上另一個文明的全部成果!
羅馬的葡萄、蘋果…這些作物是目標,類似水力磨坊之類的機械也是目標,還有最最重要的,羅馬人繼承自希臘的知識。
東西方科學知識體系從本質上就不太一樣,歷史上各有輝煌,但不得不承認,東方的路子其實是越走越窄的(單指數學、物理這一類)。
東方這一塊強調的是經驗、實用!很多時候就是搞大數據,雖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但數據多了,總結出了規律,自然可以利用這些規律做事!這也是為什麼在古代科學並不怎麼發達的時期,華夏文明可以誕生那麼多的驚世之作。
這種做法在一開始的時候會顯得很簡單,因為並不需要什麼基礎。對於理解能力的要求也不高…相比之下總結能力的需求還比較高。看起來這是老老實實做笨積累,一步一個腳印,實際上這是取巧了的。
西方在這上面就不一樣了,從一開始他們就偏向了理論,用了各種辦法就是為了追問內里的運行道理。純理論必然是超脫實踐的,一開始甚至對實踐毫無幫助。但一旦突破某個界限,其中的力量就會爆發出來!
近代西方超越東方是一種偶然,如果東西方能夠一直保持暢通的聯繫,也就不會有那種事了。但其中也是有一些道理的,不然為什麼會是西方超越東方,而不是別的情況?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但科技方面的因素是絕對要考慮的。
陳嫣想要引進西方的這種思維方式,但她覺得必定會失敗。
不是她悲觀,而是事實如此。她可以做很多事,但很難改變一個族群已經根深蒂固的思考方式!華夏民族搞大數據的思維方式影響深遠,直到理學盛行,朱熹還提出了『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這樣的『笨辦法』。看起來認真又上進,充滿了不懼艱險的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