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專賣本身的難度,這更是客觀存在的問題。既得利益群體可以慢慢說服,說服不了,偶爾強推一回也不是不行。但客觀存在的問題存在就是存在,不是本人不樂意面對就可以不面對的。
事實上,華夏歷史上的國家專營也一直沒有很好地解決專賣本身的一些固有問題。
以鹽業為例,鹽價、鹽的質量、私鹽…這些問題都沒有解決過。
原本並非官方經營的時候,食鹽非常便宜,而官方經營後,食鹽價格立刻飆升,甚至一度達到原本的百倍之多。雖然說不是吃不起(畢竟食鹽不是糧食,消耗量並不算大),但對於很多家庭來說也有不小的負擔了。
鹽價上漲的如此厲害,一個是官方要賺錢。如果不是因為缺錢,也不會想到官營這種招數了,這個時候自然得多撈些。另外,就是成本上升也是實實在在的。
雖然說,官營和私營都是一樣生產,但是大家都知道,前者的成本肯定會比後者高…即使是在國營企業規章制度做的那麼好的現代,國企也只能在某些特殊的產業上占據優勢(有些產業私人不能做,有些則是做不了,這些只能由國企來做)。
而在很多小而靈活的產業上,公家單位就是干不贏私人——不是誰優誰劣的問題,而是各自不同的做事方法造成的必然結果。
還有官鹽的質量,這更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誰都知道官鹽既貴,質量又不好。畢竟鹽成為官方經營的之後,就沒有競爭對手了,沒有競爭對手會帶來什麼,這是正常人一想就明白的事。
而且對於生產食鹽的官員來說,這甚至不是自家生意,這就只是一份工作而已。生產的食鹽好壞,對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這種情況下,還狠抓質量做什麼?那不是平白增加自己的工作難度麼!
私鹽…這更不用說了,不然國家多麼強力禁止私鹽,私鹽始終都存在,並且活的非常好。為了保護官營鹽,私鹽販子都是罰的很重的,基本上抓住就要砍頭(處罰力度趕得上現代毒販了),然而這沒有什麼用。
正如《資本論》里說的『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販鹽的利潤擺在那裡,自然有人敢於豁出命去干!
歷史上還有不少的私鹽販子,比如說元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私鹽販子張士誠就是一時豪傑。
私鹽販子做的大了,也就不低調了,堪稱要錢有錢,要人有人。
官營本身的問題有很多,強推官營要遇到的障礙也相當棘手…但依舊阻擋不住想要去做的人,比如歷史上數年之後就要推行鹽鐵專賣了。這說到底還是一個利益使然,從這件事裡得到的利益要超過推行它遇到的麻煩了,人就有動力去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