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著蕭太傅用了些清淡飲食,便聽到蕭太傅問道:“今日有何感覺?”
“農事辛苦複雜而不易。”陸若華對答道:“今日之後,定當明白粒粒皆辛苦道理。”
“杜子美詩確實講述了農事不易和糧食得來辛苦。”蕭太傅嘆了一口氣,繼續道:“但是這些只要有感悟就好,卻不是你應當去深思,你知道你眼光應該放在哪裡嗎?”
“應該放在如何治農上面。在其位謀其政,我不是黔首,自然不能只將眼光局限在眼前一畝三分地上。”陸若華答道。處在什麼位置就應該想自己該幹什麼事,她若是黔首,就應該想著怎麼把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種好,可是她不是,她眼界應該更大一些,能裝下天下農田。
“說得好。”蕭太傅很是高興自己弟子能有這個覺悟,他之前有些弟子,他也將他們帶到農田上勞作一番,可是有些人卻會錯了他意,開始反思自己衣食有多麼奢華,平日裡有多麼鋪裝浪費,想著應該將這些錢節省下來送給百姓,這些人完全是跑偏了題,沒有一點大局觀念。
“我們拿著朝廷俸祿,百姓稅錢,受百姓供奉就應當做好我們職責,不然,豈不是會愧對百姓供養?”蕭太傅教育道。
“純安謹記。”陸若華鄭重地點了點頭,對於蕭太傅觀點,她很是認同。
“好了,不說這些,我們今日就來談談治農問題。”蕭太傅抿了口茶,朝著陸若華問道:“你認為治農上應該著手在哪些方面?”
“首先應該是朝廷田畝制度。”陸若華理了理思路,笑著道:“正確田畝制度和定期清查土地分配土地,是重重之重。”有了良好田畝賦稅制度,才能調配百姓積極性,不然只會加重百姓負擔。而定期清查土地,可以打擊非法屯田,非法占田行為。
“其次,應該是良種選育,只有種子好,才能有產量高糧食不是?”陸若華笑著道:“引入和改良糧種,是至關重要一步。”
“最後是農具改進,從耕地,除草,灌溉,收割,防蟲等方面,都最好有適宜農具。還有無論是糧種選擇還是農具改革,都應當因地制宜。我大燕南北方差別極大,很多在南方能用農具到了北方就不一定有用,所以因地制宜很重要。”陸若華最後道。
對於陸若華回答,蕭太傅點了點頭,道:“第一天可由朝廷制定,但是最後兩個卻又應該怎麼辦呢?”
“地方官員應該興修水利,解決灌溉問題,請朝中工部或者是農家人培育和引進高產量糧食。”這裡所說農家人,不是只黔首,而是只諸子百家中那個農家。
“雖然自從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後,諸子百家消亡了不少,但是治農大家卻是還有不少,請這些人培育糧種,相信他們不會拒絕。”陸若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