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把其當歸原位,全文便是: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其通篇主旨為至誠至性,到了這一步的考生便要開始思考怎麼展現至誠至性的主旨了。
可是,出題人真的只是單純要讓考生展現一下自己對美好品德的追求與嚮往嗎?
現在重新跳出來看,這段話的主旨是圍繞人來寫的,勸人至誠至性,這個人又是誰?
這個人可以是你,是我,是更多的人,而這時就要考慮破題之立意了。
「凡遇廣而狹之釋義者,取廣不取狹。」——出自五三答案卷首。
而這套法子,這不管是古還是今都是適用。
科舉選的是官,官要求的可不是只有眼前的一畝三分地的,他們的眼光應該廣闊卓越。
所以,再回歸本題,勸人至誠至性,勸廣義之人,是為百姓。
此題的主旨在此時便已經明晰了,是為教化百姓。
短短兩個字,一共三個坑,誰跳誰知道。
是以,當第一場考試試卷到手後,學子們是表情各異。
這等沒頭沒腦,需要步步剖析的題,在本場考試裡面並不少,其難度也不過是三至五,可大部分學子們私下尋常考試的難度……是一。
當然,東辰書院的不算,如果說原本書院裡的考試難度也就是三,那麼隨著徐瑾瑜的五三橫空出世之後,先生們被逼上梁山,每天冒著禿頭的風險研究怎麼難住這群學子,難度係數大大提高,飆到五至七都是常事。
而作為「罪魁禍首」徐瑾瑜,這段時間的出題解題未嘗沒有在「折磨」他,促使他提高?
徐瑾瑜這會兒看著這套答卷,只覺難度中上,隨後他提筆蘸墨,幾乎一揮而就,不過短短一瞬,幾行清麗飄逸的墨字便落在白紙之上。
當初那個初入學被監院嫌棄字跡醜陋的少年,現在一朝提筆,那行雲流水般的疏朗蕭散的文字,便足夠引人注目。
當然,這離不開徐瑾瑜日復一日的苦練。
第一場首考四書五經,等到頭一日天色暗淡下來之際,徐瑾瑜已經答完了小一半。
於是乎,在其他學子準備趁著頭一日狀態好,意欲點燈多答幾道題的時候,徐瑾瑜啃了半個餅子,喝了一碗清水,又含了一粒還陽丸,這便直接將號房裡的桌子和坐處拼接,躺上去準備入睡了。
八月的晚風已經帶了幾分涼意,徐瑾瑜將外袍解下來裹在身上,那曾柔軟的薄棉花在這時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暖意,是以縱使身下木板梆硬,徐瑾瑜很快便陷入夢鄉。
這號房雖然個個分隔開來,可是誰準備加夜班,誰準備睡覺那在夜裡是看的清清楚楚。
而在大部分學子都努力答題卡生怕最後一日趕不及的時候,這個整體黑黢黢,安安靜靜的號房那是獨樹一幟。
於是乎,這一排的學子心裡都起了嘀咕,不會吧不會吧,這回的題目這麼簡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