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坐在龍椅上,由著這些人說了一陣,煩躁地一揮手。下頭立刻安靜下來,個個屏氣凝神等著皇帝給出指導意見。
有膽大的偷眼一覷,就見皇帝表情陰沉,心裡「咯噔」了一聲。
就算文官們批評顧破虜用的手段,但這總體還是件好事,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恭賀皇上——嗯,理由當然不是顧翊的隊伍「有辱斯文」地間接害死津王,而是皇帝「天命所歸」,敵人內部不穩、出了問題,這當然是天命站在我們這邊啦。
功勞不是顧翊和顧破虜的,這倆人有違孔孟之道。
好事為什麼發生呢,那當然是因為陛下您英明神武啦。上天都站在您這頭,讓狄人自取滅亡,所以恭喜您是沒錯的。
但怎麼皇帝看起來……
一點不像是遇到喜事了,反而像是……說句大不敬的,死了爹媽似的?
他們哪裡知道皇帝的心事呢?
皇帝看完了顧翊的奏摺,高興當然是高興的。五年前險些被狄人逼得棄都南遷,這誰也不想再經歷第二次。
但跟著,就被顧翊所描述的那些離間、兩個兒子相鬥的過程帶歪了心思。
津王,年邁,倆兒子爭奪王位,一個居長、下頭人擁戴;一個居幼、津王寵愛。
這倆,被顧翊的手下略施小計就不死不休,最後氣死了津王。
好了,那麼現在已知皇帝他老人家本人,年邁,有一群兒子,其中對皇位最有競爭力是兩個。一個居長、下頭人擁戴;一個居幼、皇帝寵愛。
問:
看到顧翊這奏摺他會想到什麼?
答案不言而喻。
皇帝幾乎沒顧得上為津王身死高興,情緒就直接轉為了憤怒和隱約的不願意承認的恐懼:
好啊你顧翊,你這是什麼意思?威脅朕?想告訴朕你手下一個兵就能輕而易舉挑撥皇子、敗壞社稷、氣死君王?
做皇子的時候,都忌憚自己弟兄,想著奪權。成了太子,又忍不住希望爹早點賓天。
但是當了皇帝,那就是雙標本標:希望兒子們兄友弟恭、大公無私,盼著自己萬歲萬歲。
皇帝不願意承認自己倆兒子想爭奪皇位,但心裡又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夏翊這摺子,說的是大津,他眼中影射的卻是大宿。
皇帝用盡了全身力氣,不叫人看出來自己的狂怒,甚至想要試圖笑一笑,笑容卻格外猙獰:
「顧卿摺子里所說,自然是件喜事。只是便如諸位愛卿所言,我大宿以德立國,此等鬼蜮小計,不應賞,否則易引人效仿,致風氣敗壞。再者,顧卿家人下落一事,未有結果。顧卿本人身上疑點甚大……」
皇帝羅里吧嗦一通,得出結論:
顧翊這種辦事的方法,此例不能開。為了防止風氣敗壞,不但不能賞,還要下旨申斥。
哦,對了,下旨不僅僅為這一樁,顧翊他媽他嫂子他侄子丟了的事兒,他可得給出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