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穠穿過交錯相通的田埂小路,往玉皇山腳下一塊屬於姜家的田地走去。
手裡的黃豆種,她早已經作好打算,不需再多想。
於是一路走著,姜穠的思緒,就一路飄飛遠盪……
……
此地是鳳翔府轄下,太白縣,溫寧村。
村名取意‘溫飽安寧’,可見當初村人在取這名時,懷揣著的對生活懷美好也樸素的希冀。
溫寧村還很年輕,滿打滿算不過也才五歲而已,那些對村民們來說殘酷的記憶,還鮮明如初。
在溫寧村的村頭,有一條小河流經,即發源自秦嶺主脊北麓、玉皇山北坡的姜水,它自山間潺潺而下,流經村頭招呼過一聲後,未做片刻停留,便又奔赴向遠方的渭水。
姜水之於溫寧村,就是生命之源。
六年前,關中大旱已有二年,朝廷又賑濟不力,天災人禍齊出,關中平原上一時餓殍遍野,百姓們紛紛離鄉背井,四散逃荒。
在逃荒途中,若遇城池,或有水和樹皮草根的荒野,難民們就會暫停逃徙。及至確認城池不會開城賑災,水喝乾、樹皮草根啃完,才再次拖著身體離開,走向或死、或晚死的未來。
五年前,先後陸續有百來個逃荒的難民,偶然逃到玉皇山下。
然後這些難民們發現,姜水下流的幹流早已乾涸,可這上流源頭處,卻還有汩汩流水!
於是,便決定在此暫作停留。
這群難民停留下來後,喝姜水的水,進山里啃樹皮嚼草根。但山中餓獸不少,難民從它們嘴下搶食,也作它們的食物,如此難民們死了些,也活下來不少。
活下來的或許是幸運的,因為他們熬到了大旱結束。
難民們經過一年多逃荒,大多家破人亡,家鄉已經沒有親人在,且身無分文沒有歸鄉的路資,沒必要回去、也回不去了。
於是大旱結束後,他們便也沒歸鄉,就在這玉皇山下的姜水河邊,開荒建房定居下來,聚居而成溫寧村。
就在玉皇山下,層層疊疊的梯田中央,伸出去一塊較大的平地,二十幾座黃泥蓬草房聚集搭建,互為幫襯,以抵禦莽莽大山中的野獸,以及四處流竄的山匪賊寇。
如今的溫寧村,一共有二十幾戶人家。
溫寧村中的姜家,有一女兒姜濃,如今年方九歲。
算下來,在她三歲上時,就隨爹娘一起離家逃荒了,四歲上來到溫寧村。
在村里,與姜濃年齡相仿的孩子中,她是極少數親生爹娘雙全中的一個。
要知道在那樣的逃荒里,婦女和幼童,屬於存活艱難的那一類。與姜濃差不多大的孩子,不是他們親娘,就是他們自己,死在了逃荒途中。又或者是全家人一起,俱都死了。
而殘忍的是,大多孩子死後,連一身骨肉也不會剩下多少,易子而食,在逃荒時再尋常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