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兩‘賀遷銀’,對許多已經遭賦役銀壓榨多年,家無餘銀的貧民和佃農來說,成了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升和十五年,‘賀遷銀’捐銀令一出,大昭南北大批佃農棄地棄家出逃。
一時間,避著城鎮大道的荒郊野外,隨處可見衣衫襤褸的逃農。
相比外面的水深火熱,彷如世外桃源的溫寧村,正沉浸在大豐收的餘韻之中。
家家都忙於擴大存糧的地窖,把去姜家換了麥種之後的新收麥子,全都仔細存放到地窖里去。
前年或去年收上來的陳麥,都搬出來曬一曬,留下一些放在外面吃之後,其餘的都繼續放回地窖里去。
實在是陳得太久的陳麥,才挑到縣城裡面去賣。
溫寧村村民有栽種香菇這門營生,即便因為賦役銀增加了負擔,每年又有增派的‘三餉’,今年更是有‘賀遷銀’的捐銀,也能遊刃有餘的負擔起來,不必賣糧籌銀。
如此一來,逃過荒的村民,是將糧食看得比銀子還重的,除非是放了兩年的陳麥才挑去縣城賣,去年和今年收上來的麥子,都仔細存放著呢,是說什麼都不會賣的!
來這個時空都已第五個年頭了,姜穠還沒有走出過溫寧村,也沒去過縣城一趟。
雜交小麥已經出了階段性成果,‘高產三代’和‘耐旱二代’,旱稻馴化也已進入正軌,一時無要事在做的姜穠,閒來無事,於是隨夏五斤和周翠娘一起,去縣城玩一趟。
一大清早,周翠娘和夏五斤分別挑著兩筐凌晨現摘的平菇和香菇,姜穠就空著手走在兩人中間——周翠娘和夏五斤都不會捨得讓她挑擔。
因為照顧著從未走過遠路的姜穠,一路走走歇歇,用了比平常多一半的時間,走了一個半時辰,才到達縣城。
太平縣縣城,黃泥砌石的城牆因為久未修繕,而朽壞得高低不一,所謂城牆的堅固雄偉之感,是一毫也無。
說起來也是有緣由的,在施行‘
條編法’交納賦役銀之前,一年兩個月的正役役夫們,都被拉去修建西京皇宮了,每年的雜役也就修一修縣衙和城內街道之類。
在後來,賦役都折銀交納,不出糧和人了,那就更不會花銀錢去僱傭役夫,修繕城牆了,縣太爺大約是想著:有那修繕城牆的閒錢,還不如鼓了本老爺的腰包呢!
有抵禦外敵賊寇作用的城牆都沒修,又沒有無償的雜役和正役役夫了,縣城內街道自然也是不會修繕的。
姜穠他們進城後一路走來,地上都是坑坑窪窪的,不過因為自小麥灌漿完畢即入夏之後,天上就再未下過一滴雨,如今地上人走馬過後,就會揚起塵土,倒沒有泥濘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