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說著‘不說了不說了’的太白縣臨縣——留壩縣‘壯丁’,又回道:“那誰說得准?我又沒親自去問過‘炎軍’首領!
不過呢,我們來推測一下,除了太白縣外,其他地方——當然是指‘炎軍’的地盤,肯定是能種上高產糧的!你想啊,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太白縣收那麼多糧種,‘小神農‘又是純善大方的人,夏首領能起義想必也有不小本事,不管怎麼想,都會讓自個兒地盤上的百姓過得更好啊。”
“能種上高產糧的地方,真好啊......”
這感嘆,就相當於:在‘炎軍’的地盤裡,真好啊。
事實上,王五七他們傳播的說法,有許多漏洞,不過這些漏洞,也只有熟知秦嶺南北地形的才能發現。比如,留壩縣確實與太白縣相鄰,然而一個是在秦嶺北麓,一
個是在秦嶺南麓,雖然中間有斜谷可通,卻不是五個普通農人就敢通行的。
雖說兩縣是臨縣,卻與位於天塹兩邊,也沒多大不同了。有些‘據說’的消息,是很難這麼快就傳到的。留壩縣和漢中的本地壯丁或許知道些,然而這些壯丁是姚青雲在負責看守,沒有漏出消息讓川地壯丁知曉了的可能。
一般百姓大多一字不識,這些川地壯丁,或許自出生起都沒出過村子或者一縣之地,哪裡知道秦嶺地形的詳情?就是讀書人,若只一心讀聖賢書為考取功名奮鬥,沒有看過地理志等雜書,也是不知道秦嶺具體地形的。
於是,王五七等人諸多說法里的漏洞,無一人發現。不過除了言語中的邏輯漏洞外,他們所說都是實情,像是畝收八百斤的麥子就是確實存在的,並不怕日後被拆穿。
有姚青雲做內應,王五七等人就這樣不著痕跡的,流竄在川地壯丁中。
五千壯丁為一營,總共二十多個壯丁營里,最後他們全都呆過了。
等王五七他們從頭到尾流竄過一遍後,也隨著北歸的入川府軍一起,到達了大散關下。
在姜穠她們所在另一個時空里,歷史上有著‘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名句,眾多文人墨客和達官顯貴,都遊覽過大散關,留下過許多詩詞名篇。
大散關的自然風光確實出眾,立於城牆上,極目望去,群巒疊嶂,滿目蓊鬱蒼翠,兩旁山巒有如臥牛者、有如奔馬者,動靜相宜,氣勢恢宏!
大散嶺下,清姜河怒吼奔流,奔向姜氏城,匯入渭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