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軍糧,抑或是良種,都與太白縣今夏糧食的收成息息相關。夫人,不知今夏太白縣中的莊稼,收成如何?”
姜穠心中疑惑,葛師不是與她一道出來的嗎,他也種了這麼些年的莊稼,怎麼會估算不出田裡糧食的大概收成?雖然疑惑
,可既然問到了,她也不至於當場撅回去,認真回道:
“太白縣內多山,能夠耕種的田畝有近兩萬畝,以我們出太白縣時小麥長勢情況估算,除去留作秋播的糧種外,若能將剩餘出產的糧食都交換來、或者購買來,理論上能有百萬多斤的小麥良種。”
葛蕤也是知道這些的,又說:“若是將賦役法稍改,把應交的賦役銀換成等值的糧食上交,這百萬多斤的小麥良種便能盡數在手了……”
“此舉不可,就如葛師您以前所說,‘條編法’是很好的賦役法,只是大昭朝廷施行不力。因此我們現在也不宜更改——即使是以後還會改回來,一旦這樣做,會讓百姓適應不及,政策好壞很大程度上還在於一個‘穩’字。”夏簡戟否定道。
夏簡戟的插話在場文士謀士都認同,並沒就此展開討論,而是點頭應是後,由繼續討論如何把良種全都收歸起來。
葛蕤:“若是能有百萬多斤良種,就足夠把鳳翔縣內的上等良田全都種上了,還能給川蜀挪去二三十十萬斤。
然而太白縣縣衙的官田,以及從逃逸或犯事地主處收繳來的暫時歸屬於炎軍的田地,這二者田地里產出的糧食除留種外,全部收歸過來,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普通百姓家出產的糧食,卻不能全都強征來,否則如此作為,真是比昏庸的大昭朝廷還遠遠不如!
但用尋常糧食去換,恐怕袁家也不能弄來足夠的糧食,拿去與百姓交換啊……”
全國大旱是去年秋播前結束的,在旱了兩年後,普通百姓大多不能及時弄到糧種進行秋播,但大地主卻不會如此,就算陳糧做種會影響收成,等今年夏收時,也大概還是能有往年一半或三四成的收成。
因此,袁家是能夠弄來百萬多斤糧食,去與百姓交換的,但是炎軍暫時卻沒那麼多錢財去支付購買。
事實上,眼前支付購買這批糧食去換良種的錢,還是有的。但炎軍十多萬,要養活這麼多人,所需軍糧不會少,難道以後籌措軍糧也直接出銀錢去購買?那是不可能的,承擔不起。
“由炎軍向百姓借貸罷。”事情涉及種田,姜穠難得腦子裡靈光一閃,想到了她所在歷史中有‘國債’一說,便出主意道。
“給百姓開具借條,向百姓們借糧食。借條上寫清某年某月借糧多少,承諾以後還糧多少,或者用免除多少年的賦役相抵,最後再以炎軍首領私印蓋戳——這能讓百姓們放下心借糧。等到兩三年後炎軍的囤糧富足了,便歸還給百姓,或者兌現免除相應年限賦役的承諾。”
“此法大好!大好!”撫掌大讚者是諸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