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親耕賜福大典,每三年一次,成為定例。
若有必要或皇帝勤勉, 每年立春當然也可扶犁親耕, 只是就不召集群臣、耗費國庫,去操辦大典了。
三年一次大典, 這點是姜穠提議的。因為糧種播過三茬之後,裡面的神農之力就消減到能看出產量的下降了,三年一次大典,正好方便她按時加持神農之力。
糧種的培育和馴化, 在經過足夠多茬的定向培育後,種子裡的優良基因就會穩定下來,這是自然規律。因此,姜穠也不擔心她不在之後,百姓就會沒了高產良種。
因為真到那時,培育馴化的糧種早已穩定, 甚至就連不能自留種的雜交作物,她也覺得可以馴化成讓農人能自留種的基因穩定的種子。到那時後人們三年舉行一次大典,就有別於她現在的了,相反象徵意義會大於實際作用。
典禮舉行的場所,在長安城外南郊的一處皇莊上,離南郊祭天祭地的天壇和地壇不遠,經欽天監(由風水先生組成)的官員看過風水、算過吉日後,就在皇莊上建了一個祭壇。
親耕賜福大典的內容和目的,到底不同於祭天地日月的,親耕的主要場地還是在農田裡,只有開始前的一系列禮儀和賜福,是需要一塊專門場地。於是,祭壇沒有建得太麻煩,不然就與大炎推崇的勤儉風氣不符了。
祭壇的修建,就是在選定的一處農田上,調兵兩千過來,將農田土壤夯實了,在用石磚在中央搭起一座二十七尺見方的台子,這就是立春勤耕祈福典禮的祭壇——‘農壇’了。
泥土夯實後平整出的泥地廣場,是百官班列的地方,而‘石台子’上,就是夏簡戟和姜穠他們帝(王)後在典禮上的所在了。
農壇修建得有些寒酸,但大炎上下大多朝臣都是曾經窮困過的、或者家境一般的,因而在各種排場上,都講究一個威儀大氣,並不追求精緻奢華。長安城外南郊的天壇和地壇,是前朝大昭升和帝建的,排場和石料都極盡講究這就不說了,但除農壇外夏簡戟決定日壇和月壇,也這般修建,當然百官班列的廣場上鋪地還是要用石磚。
說起來,農壇所在的南郊皇莊,與夏簡戟指給姜穠的城北農莊,正是南北對望的。南郊皇莊是舉行扶犁親耕、賜福糧種等農事大典的‘農壇 ’所在,而城北皇莊則是姜穠培育農作物的農業實驗基地,可以預見的是日後將會又許多良種和耕種之法從基地里被試驗出來,南北兩處皇莊皆關乎農事,象徵著天下百姓飯食之本。
稍作聯想,這也是一個神異的小巧合了,或還能在後世的史料中被簡單提到一句。
親耕賜福大典的禮儀沒有正經的舊例可循,葛蕤他們就參考了春分祭日等大典,自擬出來一套禮儀流程後獲準定下,具體的就不做贅述了。
萬變不離其宗,就是鹵簿儀仗、樂舞、賜福及下田親耕總共四部分。在農壇上的部分,就是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賜福糧種,最後行三跪九拜大禮。然後移步御田,完成最後邊打春牛、扶犁親耕一步,結束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