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後杜玥還是把王老師給她看的教案給劉老師看了,劉老師趕忙的抄了一份,當天就還回來。
而經劉老師一說,杜玥也才注意起王老師。
原來杜玥就覺得王老師是個看上去小氣還有些執拗的小老頭兒,而在窗戶後面聽了王老師幾堂課後發現王老師還真是真人不露相。
首師大的老師們講課基本上就是兩個極端,要麼就是照著課本念,差不多是那種能把整本課本背下來的那種,要麼引經據典然後一堂課能把同學們帶到喜馬拉雅山直到下課鈴響才轟然一聲回來的那種,甚至一堂課下來雲山霧罩怎麼都有。反正新的學期開始,同學們都要適應不同老師的講課風範。
而王老師講課就是純粹的樸實,沒有繞開書本上的那些內容,卻是字字珠璣,沒有半句的廢話,重要的是絕對的好理解。
不管是剛上學的一二年級還是面臨畢業的五六年級,學生們基本上聽了王老師的課程就能把所學的課程內容記得差不多,腦子快一點兒的孩子連複習都不用,轉天就能把王老師講的內容複述出來。
簡單說就是這篇文章,這首古詩早已經變成了王老師自己的,王老師又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教導給了孩子們。
這種能力不是像杜玥這樣剛開始教課的老師們所具備的,也不是所有的老師最後都能達到的地步,而是經過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千錘百鍊,王老師就是其中一個。
初始不覺得,等聽了幾節課之後,杜玥都不得不心生出來王老師在姚村小學有點兒大材小用的感覺。
「看啥?」王老師看到杜玥盯著自己,問。
杜玥問,「王老師怎麼來姚村的?」
王老師訝然,「怎麼,你能來我就不能來?」
呃……
當她沒問。
***********
天兒漸漸寒涼。
冷風呼呼的刮起來,山上的酸棗樹早就沒棗了,
家裡頭有蜂窩煤的爐子,可大多數家裡人還是用大灶,老木無葉,正是拾柴火的時候。
學校教室里沒有暖氣,只有教室前面的大爐子。
學校的煤是幾個村子一起捐出來的,柴火就要靠老師和孩子們去撿。
反正都在村子裡,撿柴火就很容易。
干樹枝,干樹杈,還有地里的杆子,應有盡有。
即便如此,學校還是把體育課變成了拾柴火課。
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撿。
「注意啊,五六年級的同學幫著三四年級的同學,小心,別摔到。」
「小心刺兒啊,別扎到手。」
「……」
老師們呼喊著吆喝著,跟在身邊的一二年級的孩子們在老師們的帶領下亦步亦趨的找尋著能燒的柴火。
孩子們自小耳濡目染,基本上不用老師提醒就能找到合適的柴火。
杜玥對撿柴火就是完全的一摸黑。
經過張老師的講解杜玥才知道原來撿柴火主要是割草,再有就是拾乾柴,樹葉還有刨玉米花兒棒子葉等等。
雖然基本上所有乾的都能燒,可有的燒的快,有的燒的慢。
這就是講究了。
下了課,孩子們撿回來的柴火分成了兩堆兒。
一堆兒給學校,另一堆兒拿回家。
孩子們在學校里的品德課上知道了什麼叫分享,什麼叫孝。
自己以為是好的東西就要分享,想要以後讓家人住上大房子,有花不了的錢,現在還做不到,但可以從小事兒做起。
*
柴火有了,還要弄蜂窩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