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奶,這是生煎饅頭,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滬市點心,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生煎用的是半發酵的麵粉包上鮮肉和肉皮凍,一排排地放在平底鍋里油煎,在煎制過程中還要淋幾次涼水,最後撒上蔥花和芝麻就大功告成了。20世紀30年代後,滬市飲食業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肉汁裹著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噴薄而出,味道一級。咱們滬市有好多地方可以吃到正宗」
早在下鄉之前她就去過不同地方嘗試這生煎饅頭,若是不正宗還真不是這個味,所以說一定要吃正宗的生煎饅頭!
「劉奶奶,您嘗一口!」邵佳音給劉老太太夾了一個,又給黃莉花和劉伊伊夾了一個,「阿姨您和伊伊也嘗嘗!」
劉奶奶一口咬下去,果然美味,仿佛要將舌頭吞下去。
邵佳音看著她們享受的模樣,笑呵呵問道,「劉奶奶,是不是特別好吃,您嘗一口就夠了,這還有很多別的美食,您都嘗嘗,我給您介紹!」
「這是蟹殼黃。」
「用發酵面加油酥製成皮加餡的酥餅。餅色與形狀酷似煮熟的蟹殼。成品呈褐黃色,吃口酥、松、香。早期滬市的所有茶樓、老虎灶(開水專營店)的店面處,大都設有一個立式烘缸和一個平底煎盤爐,邊做邊賣兩件小點心——蟹殼黃和生煎饅頭。蟹殼黃香酥,生煎饅頭鮮嫩,深受茶客喜愛。」
「這是條頭糕、薄荷糕。南南北北,糕點是中國人拿手的點心。論起滬市的糕點,恐怕掰上腳趾,你都數不過來。但被滬市人廣為喜愛的,要數條頭糕和薄荷糕,還有雙釀團之類的。薄荷糕,糯米粉里拌著些許的薄荷粉,點綴著紅綠絲。條頭糕,糯米粉糅合細沙(不是裹著細沙,而是兩者揉在一起)做成長條狀,油炸了之後更好吃。」
「這是蒸拌冷麵。是將麵條先蒸後煮,再用冷風吹涼,加調味拌食的麵食。滬市飲食市場上,冷麵一向是夏季旺銷品種。」
「這是南翔小籠包。南翔小籠馳名中外,已有百年歷史。初名「南翔大肉饅頭」,後稱「南翔大饅頭」,再稱「古猗園小籠」,現叫「南翔小籠」。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選用精白麵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以取其鮮,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竹、蝦仁和入肉餡,每隻饅頭折襉十四隻以上,一兩麵粉製作十隻,形如荸薺呈半透明狀,小巧玲瓏。」
「鮮肉月餅。在滬市,說起月餅最先想到的就是鮮肉月餅了。而提到鮮肉月餅,就不的不講「老大房」了。他們家鮮肉月餅一盒十個,都是剛出鍋的,四塊錢一個,熱氣騰騰,外面酥酥的,裡面的肉餡軟嫩多汁,酥酥的外皮感覺香脆,肉餡感覺肥而不膩,真是滿滿的老滬市味道。」
「擂沙圓。糯米湯糰煮熟後滾上一層擂制的干赤豆粉而成。前朝末年,滬市城裡三牌樓附近的雷嫗以設攤賣湯糰為生。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設法彌補湯糰存放和攜帶不便的缺陷。開始,她把湯糰表面滾了一層糯米乾粉,後又試製了各類乾粉,結果採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歡迎。」
「油氽排骨年糕。豬大排肉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經油氽、燒煮而成。這種小吃在滬市有二種製法,分別以曙光飯店(原名小常州,號稱排骨大王)和鮮得來點心店為代表,這兩家都以經營排骨年糕而著名,但製作方法不同,口味迥異,各有特色。」
「三鮮小餛飩。滬市人對餛飩的大小分的特別清楚。滬市的三鮮餛飩也有別於無錫的三鮮餛飩。餛飩餡並不是鮮肉、開洋、榨菜製成的餡心,而是純肉的。所謂三鮮名堂皆在湯里,蛋絲、蝦皮、紫菜此三鮮調出薄皮包裹著的鮮肉,口感咸香爽滑。湯燙、皮薄如紗,三鮮份量到位。哧溜一下溜入腹中,回味無窮。」
邵佳音每解說一樣美食,都會往劉老太太碗中夾一筷子,當然用的是公筷,這一大桌子還不止於此,少說也有十幾種美食,劉老太太看邵佳音還想再說,趕忙阻止,「快別介紹,有的是時間給我介紹,趕緊吃飯吧,咱們先吃,吃完了在嘮嗑!」
讓這孩子再說下去,哪有時間吃飯,邵佳音也沒有反對,笑呵呵的點點頭,「奶奶,這幾天我帶你們去滬市好好轉轉,這裡就沒有我不知道的好地方!」
「這感情好,到時候佳音姐帶我們多轉悠轉悠!」
劉伊伊在一邊附和這,旁邊的杭枝文也點點頭,說道,「我們家囡囡從小在滬市長大,對這裡算是一清二楚,你們要是想逛那裡,到時候直接讓囡囡帶你們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