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足夠大,但姜家二老並不願意住到外嫁的孫女家裡,動身前還特地來了信,讓姜楊幫著租賃一間小宅子就好。
二老想的姜楊還在翰林院裡,老話說窮翰林窮翰林的,翰林院的俸祿並不算高,京城寸土寸金,買一間宅子對他來說還是有些負擔的。
不過二老沒想到的是,姜楊一直住在沈家,吃穿用度都不要花銷,加上翰林雖然俸祿低,但日常就有進宮講學的機會——蕭珏是個勤奮的帝王,每個月都要從翰林院點人進來。
衛琅是新科狀元,一開始他是第一人選。
只是衛琅才學雖好,但對著蕭珏的時候卻有些拘謹。
而且蕭珏不是很喜歡衛家的家風——衛老太爺確實是毋庸置疑的天縱奇才,自己學的好還不算,連帶著把孫子也教養得那般出色。但是衛老太爺聰明過頭了,對皇帝而言,臣子是幫著解決問題的,聰明過頭可不是好事。
也因為這樣,蕭珏後來起用了和衛老太爺風格很不一樣的衛常謙,卻沒去管身子骨還很硬朗的衛老太爺。
衛老太爺幾次託兒子、孫子幫著傳話,說自己還想為朝廷出一份力。
蕭珏年少氣盛,直接懟回去了,說衛老太爺之前就稱重病,眼下雖然好了,但想到衛老太爺年事已高,沒得讓他這把年紀了還再為國家大事費神,還是在家頤養天年吧。
衛老太爺前頭稱病是為了避開朝堂的動亂,如今蕭珏直接用這事兒當藉口把他懟了,他就是再聰明也無濟於事,而且新朝新氣象,他從前的人脈大部分都用不上了,便只好作罷。
衛琅肖似其祖父,不只是才學方面,品性方面也是。
他為蕭珏講學的時候,蕭珏偶爾也會拿時事問他。
他給出的永遠是最平和、最折中的辦法,力求兩頭不得罪,獨善其身。
這和年少登基、正準備大刀闊斧干一番的事業的蕭珏想法相左,後來不用蕭珏自己說,下頭的人就不再推衛琅上來了。
於是進宮最多的就成了榜眼姜楊。
他和蕭珏自然比旁人處的融洽,而且他雖然人看著寡言少語,很是持重,但政見卻不是故步自封、墨守成規的那種,很多時候連蕭珏都拿不定主意的事,他卻敢大膽地說鼓勵他試一試,說不嘗試的話世間一半的事都成不了,但是如果嘗試一番,就還有機會。
當然他也會給出嘗試失敗後的最差結果,讓蕭珏自己衡量。
兩人志趣相投碰在一起,不過兩年工夫,就辦成了好幾件實事——當然也就辦壞了的,不過因為都知道壞事後的最差局面,所以也沒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因此蕭珏給了他好幾回賞賜,一次也不多,百八十兩銀子,不至於到讓人眼紅的地步。
姜楊也不是大手大腳的人,當了兩年翰林就攢出了近千兩的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