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陽光夠猛夠烈, 還能看到油菜莢當場「嗶啵」一聲爆開, 裡面的油菜籽蹦跳出來的場景。
不過這種情況需要等待很長時間,所以為了提高效率, 村民們會用一種叫做[連蓋]的工具促使油菜莢快速爆開。
所謂的[連蓋]是一種由竹竿和竹片連接起來的竹排組合。
使用[連蓋]時, 需要兩隻手一起用力,隨著手臂起伏旋轉運動, 將[連蓋]高高舉起,然後用力往前甩打,如此反覆多次,只聽得壩壩上一片連綿不絕的噼噼啪啪聲,是[連蓋]甩在油菜上的聲音,也是油菜莢被打爆後的聲音。
油菜莢很小,大概大拇指長兩毫米粗,裡面是針尖大小的油菜籽,黑黝黝的。
這些不起眼的小油菜籽一粒粒的匯聚起來,可以在榨油坊里變成金黃的菜籽油。
油菜籽爆出來之後,村民們就會用竹犁耙一排排地掛過去,那些破開的油菜莢殼便會被耙走,和油菜杆一起作為柴火。
耙走了油菜莢後,壩壩上就只剩下混了少許莢殼碎、小石頭的油菜籽。
這些油菜籽還要再經過一兩日的暴曬,將油菜籽里的水分儘可能地曬乾,才會用掃把撮箕收拾起來倒在籮筐里,然後一挑挑地交公。
因為油菜籽是經濟作物而不是糧食作物,所以現階段村子裡的油菜籽是全部交公的。
如果需要油,只能拿著油票去供銷社買——當然,因為交公了,所以會根據工分分配不同份額的油票。
另外,被榨乾了大部分油脂的油菜籽渣渣會在機器里壓成兩到三毫米厚的長塊,被稱之為「油餅」。
這種油餅肯定不是人能吃的那種,但卻是相當難得的肥料原料之一,所以也是收歸起來,如果需要油餅拿回來發酵肥田的,也是需要由生產隊去申請分配安排的。
至於水田插秧,就要簡單一些。
不過所謂的簡單並不代表輕鬆。
稻穀出芽育苗後要分苗,灌滿了水的水田一腳踩下去,渾濁的泥水會直接淹到小腿肚。
這時候也沒有什麼塑膠筒靴,都是光溜溜赤腳夏天。
腳底板直接接觸滑溜溜的淤泥,感受著淤泥從腳趾縫裡「哧溜」「哧溜」地被擠出來的酸爽感也就罷了,最讓人煩惱的還是隱藏在水田裡防不勝防的螞蟥。